有专家表示,我国目前并不具备完全进入无现金社会的条件,新支付媒介需要对现有的交易、清算和支付系统进行重新改造,相关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尚需时日。此外,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和行业标准还存在缺陷,必须从技术上克服安全性、客户匿名性、业务合规性等一系列难题,为移动支付产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完善的产业配套乃至制度环境。
“无现金”不等于拒收人民币
8月的“无现金日”、“无现金城市周”活动在微信和支付宝的合力助推下开展火热,成千上万家线下商家加入了这场移动支付营销大战,一些商家为了达成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约定的移动支付业绩标准和返现门槛,竟然拒绝消费者使用现金支付,只接受移动支付方式,引起了消费者的不满和社会的热议。
有媒体报道称,央行武汉分行首先在7月底约谈了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公关部负责人,明确提出三点要求:“无现金城市周”活动中去掉“无现金”字眼;撤掉所有含“无现金”字眼的宣传标语;公开告知商户不得拒收人民币现金。消息还引用“央行内部人士”说法称,总行发文要求各分支行参照武汉分行的做法,加强对无现金支付的指导。
不过,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很快做出回应称,央行总行并未发文要求禁用“无现金”,他们并不讨厌“无现金”,对于无现金活动的市场推广行为不做干涉,但不应有不收现金的行为。
当前,移动支付机构所提倡的“无现金”社会或许是迎合了移动支付的大趋势,但“无现金”不能完全取代现金支付这种方式,仍然有一小部分群体还不能顺畅使用移动支付。
据《2016年移动支付报告》显示,2016年移动支付用户中30岁以下群体占比最多,为76.4%;其次是31-40岁用户,占比为16.8%;41岁-50岁及51岁以上用户占比仅为6.8%。
对于“无现金”活动期间商家拒收现金的行为,有人感到这是对老年人的歧视,移动支付应该是主流的趋势,但并不代表就要取消或者杜绝使用现金。
民政部最近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超过2.3亿人,占总人口的16.7%。绝大部分老人并不能适应新科技带来的变化,他们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更不会使用手机中的应用软件和移动支付,对广大老年人以及贫困、低文化、信息匮乏的人群来说,他们逐渐被新技术边缘化,“无现金”恐怕意味着更多的生活困扰而非便利。
此外,和一、二线城市不同,一些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地区,面临商户不愿为电子支付进行基础设施投资或承担运营成本等,也是移动支付真正普及前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