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于士涛不假思索地说。0.1分扣在哪儿?他坦言,孩子不在身边,是他最大的遗憾。
于士涛的爱人付立华是他的大学同学。大学本科毕业那年,付立华考入中国林科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此后留在北京,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结婚后,到底谁“投奔”谁,出现了一场“拉锯战”。
每逢节假日,付立华都会来到塞罕坝。她说:“走进林子,每一次感觉都不一样,每一次都很新鲜。”2011年,付立华辞职来到了塞罕坝。
于士涛曾问过付立华:“你怎么肯愿意留下陪我?”妻子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哪里是因为你,我留下是因为这片林子,因为塞罕坝。”
“我们林业有个说法,叫‘适地适树’,意思是环境条件要跟树种特性相适应。我们俩之所以选择了塞罕坝,或许也是因为符合这条定律吧。”于士涛说。
坝上没有学校,教育条件匮乏,于是,于士涛把家安在80公里之外的围场县城。如今,孩子已经6岁多了,由奶奶带着,他经常几个月才能见孩子一面。“工作太忙了,孩子跟我不亲,完全把我当陌生人。”眉宇间,于士涛有些落寞。
创业难,守业更难。塞罕坝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一套适合林场特点的经营模式,在搞好森林经营的同时,发展森林旅游、绿化苗木和风电等一批优势产业,让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摆在于士涛这帮年轻人面前的是,如何接好林场经营的“接力棒”。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于士涛说,林场5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老、中、青三代,“老一辈的成果在我们手上可不能毁了”。
从于士涛办公室的窗户望出去,就是茫茫林海。工作累了,他习惯性地会向那片林子眺望。那里,不仅有先辈走过的前路,也有一群和他一样不忘初心的身影在埋头向前。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