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8月5日电题:风沙地里“长出”绿色家园——西藏山南隆子县53年造林治沙记
新华社记者多吉占堆、王军、春拉
这是一场长年累月的家园保卫战。战场坐落于喜马拉雅北麓的隆子河谷,参战者是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他们以战天斗地的精神,硬生生地创造出一个生态奇迹。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绿色战役。历经50多年艰苦奋斗,一代代隆子人“绿色接力”,成功把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满目苍翠的“绿色河谷”。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新巴乡忙措村新貌(7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灾难记:“再不种树,可能连家都没了”
“风沙一起尘飞扬,四顾茫茫不见家”“一天吃进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70岁的索朗拉杰老人仍记得50多年前那些顺口溜。“光秃秃的山坡没处放牧,每家仅有的几亩贫瘠耕地,也不断被流沙挤压。如果再不种树,可能连家都没了。”那时,隆子河谷一年中有近8个月的风沙天气,一场风沙刮过,农田便覆盖上厚厚一层沙,房子周围的沙有半墙高。
1964年,时任隆子县新巴乡乡长朗宗赴内地参观学习,她看到了绿树成荫,得知种树能有效治理土地沙漠化,回来后便提出了“要想风沙停,就要多栽树”的口号。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新巴乡忙措村新貌(7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随后,朗宗就带领群众在新巴乡忙措村的沙滩上试种60亩沙棘和银白杨等植物,当年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看着成活的树苗,乡亲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然而60亩的小小林地,怎能阻止风沙的脚步!1966年,隆子的风沙天气依旧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甚至直接威胁到县城及区域内村庄的存亡。
“再不加强植树,我们就是千古罪人。”郎宗沉痛的话语刺痛了乡亲们的心。于是,一场关于绿色的战役正式在隆子河谷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