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8日消息(记者崔佳铭)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高温预警在我国多地接连发布,大家纷纷在网上留言,“要烤熟了,赶快找个凉快的地方躲起来!走,上大森林乘凉去!”它远离尘嚣,空气清新自然,温度凉爽舒适,让身在酷热中的人们心生向往。在塞罕坝白桦坪“森林浴场”“负离子池”等景点,林间随处可见休憩的游客。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多伦县接壤,属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三代人、55年前播下的那一粒粒种子,在一代代塞罕坝人的心血浇灌下,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机械林场创造出当之无愧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经历风霜雨雪,如今林海绵延,蔚为壮观。
工业化社会,现代化林场,塞罕坝人仍在用最原始的方式负重运输,肩挑树苗和家国前程。塞罕坝人造林之苦多为外界所不知,他们即将面对的烦恼,在外界看来也是奢侈的。建场至今,塞罕坝森林覆盖率已由12%提高到80%,不毛之地层绿尽染,该向何处借地栽树?曾经的造林工人,又将以什么为主业?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副总站长刘春延曾任塞罕坝林场场长,他以“任重道远”概括,眼前的绿还远不是理想的绿。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的确,塞罕坝林场建场前,昔日木兰围场变为荒弃的高岭;复原林海,需要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全身心投入。
前五十年,筑牢绿色屏障;过去五年,攻坚造林;而提高造林质量,让人工林近自然化,是未来长久的功课。习总书记所说“一个时代一个主题”,塞罕坝是见证者。林场场长刘海莹坦言,“主题”变化中,塞罕坝有自己的不变和坚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与点评。
常纪文:“植树造林作为一个长期才能见效的工作,在一些地方取得了成功。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林业作为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其成功为了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工作支撑与启示。塞罕坝林场,以前经济基础差,但是地位重要,而恰恰就是在这个造林很难的地方,战风沙、斗严寒、抗干旱,经过一代代林场人的坚守和奉献,形成今天的百万亩人工林海,造林工作做的很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正能量的样板。我最近到了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几个林场,如甘肃庆阳的子午岭,发现保护的也很好,林场外和林场内的差别很大,区域生态和气候有了很大的改善,庆阳市最近又提出在几年内再造一个子午岭,我认为,就是林场人的执着精神为当代中国的生态建设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打击违法,树立反面的典型,也需要正面典型的引导。林业建设的成果就是中国当代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引导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