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松枝花土。”看到记者对商品感兴趣,塞罕坝热情的超市小老板赶忙招揽生意,“这可是城市养花人的最爱啊!”
在塞罕坝,松树的松针经年累月落下,形成了一层厚厚的腐殖土,这在百万亩林海中随处可见。精明的商贩收来装在白色口袋中,整齐地摆上了超市的货架。
记者拿起一袋放在电子秤上一称:9斤3两。而这袋养花“神器”的售价是15元。
苗木、松塔、野花、山野菜……在塞罕坝,如今百万亩林海的产出似乎都有人愿意为之埋单。塞罕坝机械林场形成的这股“绿色冲击波”正从这个不到我国国土面积万分之一的地方扩散开来——
在河北承德市,塞罕坝牌“森林空气”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依托我国北方最大绿化苗木基地,临近机械林场的河北、内蒙古农民“贴牌”塞罕坝取得了市场好收益;源自塞罕坝的伊逊山泉在北京市场,一吨的价格甚至超过一吨粗钢……
“塞罕坝效应”所到之处,不仅绿了生态、鼓了钱袋,还“刷新”着人们的观念。
舍近求远的追求
每年防火季节,开车进入塞罕坝的游客都会被这样的情景打动:沿途遇到的几乎每位林场人,都会把一面写有“防火”两个大字的旗帜高高举过头顶,向游客致意。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副场长陈智卿看来:“这是塞罕坝人的提醒,更是塞罕坝人的拜托!”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以北红松洼的原野上,一棵20多米高的落叶松笔直挺立,这是塞罕坝人尽皆知的“一棵松”——它不仅标志着当地生态修复的起点,也记录下了人与自然“交恶”的苦果。
由于历史上连年火灾、乱砍滥伐,曾有着千里松林的美丽高岭塞罕坝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已是一片荒原,以至于1961年11月,原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局副局长刘琨,率队为我国北方第一个机械林场选址时,策马行走多时,才觅得这一棵孤独的落叶松。
而今,塞罕坝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成为我国北方最绿的地方之一。
“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塞罕坝机械林场公安分局政委刘国权告诉记者,如今的塞罕坝人依旧没有安心乘凉,仍然栽树不止。
塞罕坝人早就有绿化石质山地和荒丘沙地的想法,但资金解决不了,只得暂时搁置。
2011年,木材价格、苗木价格、甚至松塔价格都大幅上涨。在党委分工中分管造林的刘国权回忆说,兜里一有钱,塞罕坝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自筹资金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