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间,于士涛常常自己一个人到塞罕坝展览馆里呆上半天。王尚海、张启恩等老一辈创业者的事迹让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想想前人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几十年如一日地扎根基层、执著追求、无怨无悔,再看看自己,堂堂七尺男儿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想退缩,真丢人。这点苦和前人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从那时起,于士涛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
有了目标,自然就有了奔头。从防火防虫到资源管护,从育苗整地到植树造林,从割灌抚育到经营利用,他每天早出晚归,走遍了林场的每个角落。细心的他,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认真记录下每片林子的位置和林分特征。
特别是到了造林季节,每天天刚蒙蒙亮,于士涛就出去了,晚上披星戴月、饥肠辘辘地回来,午饭大多数是在山上吃口干粮,喝点山泉水,累了就随便坐在地上歇一歇,困了就躺在山坡沟沿打个盹。晚上回到宿舍,他抓紧时间学习林业技术知识,整理工作笔记。“那段时间虽然很艰苦,但感觉很快乐、很充实。”
在塞罕坝工作的12年间,于士涛从一名基层林业干部逐步走上分场场长的领导岗位。他和团队开展了大径极材培育、珍稀树种培育、优质树种引种和樟子松嫁接红松等项目研究,并利用塞罕坝气候、环境、资源优势,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和绿化苗木销售、承揽绿化工程等产业,传承并丰富了一套适合塞罕坝地区特点的森林经营模式。
12年来,于士涛主持完成营造林近10万亩,完成病虫害防治近5万亩,完成育苗近200亩。
抱守绿色初心,人生无怨无悔
“如果满分是10分,你给自己林场生活的幸福指数打几分?”记者问于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