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子县群众向从内地请来的蔬菜种植专家学习技术(7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渐渐地,草绿了,树长了,风沙少了。
上世纪90年代初,为接续朗宗的事业,隆子县成立造林领导小组,学习科学造林,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造林绿化、美化隆子”之战。
多年的不懈坚守,隆子人终于在河谷一带筑起了面积达6.78万亩、长40多公里的沙棘林带,风沙也就此低下了头。
寻金记:绿色理念孕育“绿色未来”
如今隆子的生态环境呈现出“一增一降”的巨大变化:森林覆盖率增至31.5%,年风沙天数降为20多天,大面积荒山和荒滩呈现出绿树婆娑的美姿。
“自然环境好了,粮食产量上去了,放牧的地方多了,起风时只有树叶沙沙响,不见风沙刮满坡,就连老人的哮喘也不再犯了。”说起如今隆子的变化,隆子县林业局局长扎西桑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植树治沙除了增添绿意,还在隆子人心中播下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西藏隆子县黑青稞生产基地工作人员在生产线上忙碌(7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多年来,隆子县委、县政府坚持绿色发展观,给当地的“绿色接力”注入了新内涵,绿树变生态、生态变资源、资源变财富、财富保生态的良性发展模式正在形成。
特别是近几年,隆子“人种树”与“树养人”和谐共生景象带来的“生态红利”更加显现。
盛夏时节,走进隆子县扎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这里绿意盎然,辣椒、黄瓜、西瓜等蔬菜瓜果枝繁叶茂、长势喜人。
隆子县扎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在采摘辣椒(7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现在,我们村坡上绿树成荫,圈里牛羊成群,家家有产业,户户收入高。这一切都离不开植树治沙。”正忙着摘菜的村民罗布乐呵呵地说。
生态农业、畜牧已成为隆子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初步形成几大农产品产业链。同时,还建成了黑青稞、蔬菜大棚、优质奶牛等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据统计,2016年全县牲畜出栏57338头,出栏率30%。
隆子县新巴乡一名村民在奶牛场里收集牛奶(7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守住这片绿色,发展才能更有劲头。”隆子县委书记次仁加措说。
53年的“绿色接力”让隆子改天换地,今天的隆子人仍然执著地守护“绿色”,因为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
隆子县新巴乡忙措村参与种植沙棘林的村民代表在沙棘林里留影(7月11日摄,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