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看”开展以来,全国很多交易平台因担心被下令整改,干脆远离金融元素的业务,有的甚至直接干起了贸易,完全放弃了第三方和平台职能。
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断不可取,直接参与现货贸易并不需要注册成交易平台。而大宗现货商品交易平台需要在第三方和平台的基础上,以实体经济的需求为出发点,尝试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保值和风险管理等难题,解决这些难题需要金融化的手段和金融化的交易。
放眼全球,纵观大宗商品交易历史,能提供定价、避险作用的交易方式无外乎期货、期权和掉期。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进期货交易以来,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期货市场不管是从规则的完善还是品种的丰富方面,均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在此基础上,近一两年国内期货交易所和大型期货公司在尝试性开展场内场外期权交易,国内有些国家级金融机构还在试点开展个别品种的掉期交易。
与此同时,国内一些期货交易所和期货经营机构又在尝试将较为成熟的期货交易,尤其是其中的某部分重要功能引申到企业间的贸易上,比较典型的做法有运用点价贸易将期货和某些金融工具或手段结合起来,给企业和农户提供新的保值选择,如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期货+保险等。
笔者认为,期现结合是国内大宗商品市场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方向。
如上所述,我国期货行业二十多年的发展成就举世公认,但其在一些方面的不足也不容忽视:总体行业规模不大,实体企业参与度不够,实物交割比率较低,投资者结构不尽合理等,影响了期货定价和保值功能的发挥。
以上这些缺点和不足,期货业界有着多年的讨论和认知,一直在不懈地努力弥补,监管机构也有较明确的政策作为指引。但市场运行有自身的内在规律,各品种的产销有自身的属性,产业客户参与到期货市场中来也有一定的条件。这些规律的遵守、属性的尊重、条件的满足,仅靠期货交易所、期货公司的努力是很难完全实现的。
大宗商品市场有能力、有条件来弥补期货行业的不足:(1)大宗商品市场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根据我国大宗商品市场的管理规定,该类交易平台的批准和运营监管均由省级及以下各级政府负责,地方政府批准成立某类大宗现货商品的交易市场,自然有其发展此类产业的侧重和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