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进系统”代替“制度上墙”,促进纪律规定的执行。根据廉政要求、职责边界和工作规范,建立覆盖全面的标准体系,植入信息系统,地税干部开展工作必须在操作步骤上、在记录内容上、在产出物上合乎标准要求。
“数据集成”代替“各自为政”,打破监管壁垒。统一全部平台的底层数据架构,规范全部数据来源的格式标准,使内部业务数据、外部涉税数据、人员绩效数据、任务分配数据可以在不同平台查看共享,使税收业务和廉政监督得以相互融合。
廉政与业务系统“相融合”代替“两张皮”,解决脱节现象。在业务系统中搭建廉政风险内控平台,将高风险环节作为监管重点,设立纳税服务、流程应对、检查评估、涉税备案四大类109个廉政风险指标,着重从是否越权办理、是否违规操作等方面校验业务的合规性。从业务系统抓取数据,运用内控指标进行扫描,筛选出疑似廉政风险,使廉政监督与业务流程同步运行。
抓痕迹,建立“全流程”权力显性运作链条
深圳市纪委派驻第十三纪检组组长、市地税局组党组成员张进传介绍,过去,税收业务工作、廉政监督都缺乏细致完整的数据化留痕,改革后,依托流程管理平台,实现业务工作和监督检查在信息系统中的可留痕、可倒查。
一方面,业务工作全面闭环留痕,使监督无死角、可追溯。搭建任务传导反馈机制,将工作分解为任务下发、任务分配、任务应对、结果反馈四个环节,全部环节在信息系统中闭环流转。
如在下达任务的方式上,从过去主要依靠会议、文件逐级部署,转变为依靠信息系统清单式下发,任务清单可留痕、可随时查看。近三年,包括疑点排查在内,每年约有30万件工作纳入流程管理平台,每个环节均有清单、有记录,使监管有依据、评价有数据、追责有证据。
另一方面,监督检查同步留痕,为纪检监察部门强化自我监督提供手段。比照业务的闭环运行过程,同步打造廉政风险防控的留痕运行机制,建立“大数据廉政风险筛查-廉政风险任务生成-任务分配-风险排查-结果填写”的工作链条并纳入信息化平台,应对过程、廉政风险防控任务应对报告必须记录在系统中,也确保了纪检监察干部在工作中体现出“更高的标准、更严的纪律”。
抓督查,建立“随机抽查+数据筛查”的监管机制
依托信息化平台和工作数据,对干部开展工作进行尽职督查和廉政监督。
一方面,建立工作抽查复审机制。随机选取10%的工作,根据工作痕迹,对工作过程的规范性、政策法规适用的合理性、处理结果的公正性,进行全方位的联合复审、交叉复审,复审结果纳入绩效评价,对有不廉疑点的,及时转交纪检监察部门,启动廉政风险排查程序。
另一方面,开展廉政风险筛查和排除。近年来,开展了风险管理“乱作为”、大厅窗口办税等专项督查,运用内控指标扫描工作痕迹数据,筛选出疑似廉政风险,根据核实情况依规做出处理,在应用大数据防控廉政风险上取得成功经验。
通过上述一系列改革举措,深圳市地税局在提升工作质效、优化行风政风、防控廉政风险上取得了进步。
据深圳市地税局监察处统计,近年来,地税系统案发率明显下降。与此同时,近三年的督查结果显示,该局工作超期率从4%下降到1%;纳税人满意度大幅提升,提升幅度在全国税务系统中最高,被国家税务总局通报表扬;2016年信访量同比减少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