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企业告别粗放型管理、提升办公效率,协同OA系统原本是相对传统的IT软件产品,却被2015年SaaS概念的大火而一把点燃。2015年,阿里正式发布钉钉2.0版,眼中真正的互联网企业假想敌依然只有微信。
从2015年到2017年钉钉营销语的变更中可以看出,阿里内部对钉钉的期待远不止于协同办公这么简单,而是寄希望于以此打通生活社交的隔墙,一雪“来往”折戟的前耻。
然而,今年钉钉的回勇,很大意义上得益于营销策略清晰化与场景回归。“酷公司用钉钉”,不再妄图用一个钉钉同时打击微信在协同办公和生活社交两大领域的势力,从而聚焦于真正的企业服务。
而企业微信进展的不顺畅,也是由营销上的失败开始的。作为一款充分关注效率却令人容易产生疲惫感的企业IM,用户需要将它与生活社交彻底划清关系,直接反射就是在命名上面。微信太过注重用户导流、用户关系的接入,反而成为一种路径依赖,这也刚好验证了腾讯的产品观,“一个产品在没有口碑的时候,不要滥用平台。”
当然,作为2B应用,企业微信直接的推动力量还是在于企业购买者,关于产品体验与产品基础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这方面,尽管钉钉也多被诟病,但产品细节和场景化体验却远远超出企业微信。而伴随着微信企业号与企业微信的整合,腾讯也正着力仍然弥补产品能力过于薄弱、产品体验不足等问题。
与此同时,除了微信的布局,腾讯QQ团队所开发的企业QQ也在发力企业级市场,作为防御性产品以确保不容有失。但企业办公市场毕竟沉淀太久,参赛选手已经数不胜数,传统软件企业如用友的友空间、金蝶的云之家,SaaS厂商如目标、明道、eteams早早占据了一定市场,地位相对稳固;主攻CRM的纷享销客、提供协同办公一体化服务的iWorker、面向销售领域的销售易也都各有一席之地。
哪怕企业微信有着微信的品牌力,却并不能让理性的企业决策者快速切换协同应用。
而比较企业微信,钉钉虽然发力略早,但同属于市场的后来者。二者的共同优势在于移动办公的产品形态,同样背靠互联网巨头的资源优势,以及拥有雄厚的资金储备。
面对产品功能稍弱,以及开辟的传统、大型企业客户的难度,钉钉的市场策略已经十分明显地放在了生切互联网企业用户上面,这也正是企业微信所能打动的目标客户群。而在双方特色能力几乎持平的条件下,钉钉的营销声浪确实能够对互联网特征的用户构成潜在的偏好影响,腾讯的缄默与低调,或许会再次留下失去先手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