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腾讯,由于一直缺乏中小企业服务的业务内容,未孵化出重量级的金融产品,腾讯早期更多是把云作为内部的基础设施,而非一门生意。腾讯云发展了七年,却很难算是腾讯的核心产品。
腾讯对云服务的重视,是随着云计算市场的迅猛发展、微信的崛起,以及阿里云的外部刺激所形成的,而当云计算的价值空间与战略意义浮出水面,腾讯如梦方醒,这才意识到云计算是一处不容有失的战场。
此时,腾讯云面临最大的难题在于用户的抢占。毕竟,中国本土公有云市场的竞争态势已经越演越烈,既有直接对手阿里云,也有海外巨头微软、亚马逊强势进入,以及UCloud、金山云等本土专业服务商。
进入2017年,云计算的市场竞争加剧呈现白热化。在年初阿里云率先提出降价之后,价格战很快被腾讯云的“0.01元竞标事件”引入极端。腾讯一反常态的销售策略,既显示出决心,更在于其瞄准了政务云将作为弯道超车的难得机会。
要知道,尽管如今云计算平台已经是公认的高价值业务,但党政和事业单位“上云”才刚刚开始。2017年3月,阿里云正式推出其电子政务云平台“中国政务云”,而腾讯云的0.01元竞标也发生在了这一时间点厦门市信息中心公开招标的过程之中。
较之于个人市场,云计算更像是一个存量用户的市场,呈现出容量相对确定、服务商不易变更、客情关系稳固等特点。截至2016年,阿里云已经拥有了230万客户,其中付费用户超过50万,面对具有先发优势的阿里云,以及一线城市企业云服务搏杀已成血海的局面,留给腾讯的出路只剩下两条:一是力拼政务云;二是与阿里齐头并进开拓二三线城市,挖掘出市场另一极。
而同为互联网企业的竞争者,两家所提供的云“增值服务”也很趋同。亦即,并不只是提供物理层面的云计算服务,也包括更强势的软性能力,比如流量、广告、应用分发等。
协同办公,产品与营销的失守
如果说云服务是腾讯对阿里的主动进攻,那么协同办公的市场攻防关系则正好相反。特别是近两年,阿里系钉钉在营销攻势上,对腾讯“微信企业号+企业微信”的组合发动了一波接一波的猛烈冲锋。
产品能力强大如腾讯,也没能想到短短几年间,国内协同办公市场竟发展到如此地步,以至于2014年以微信企业号正式入局都显得稍晚一步。此后的近两年里,几乎没什么能太拿得出手的布局,又让其在SaaS元年和资本寒冬之后再输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