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尽管在第三方支付方面,财付通正在进一步蚕食支付宝的市场份额,但腾讯金融的最大缺陷在于,内部缺乏一个核心级的消费平台。无论是消费金融还是企业金融,腾讯的产品仍然不足以搭建起从消费到信贷再回到消费的金融闭环,这让其很难摆脱仅仅作为关联第三方交易的工具化命运。而随着京东金融的逐渐强大,即使部分依赖微信入口的京东消费者,也并不需要借道腾讯金融。
如果说体内金融需要充分考虑其与自身业务的逻辑关联,那么对于腾讯的体外金融业务来说,也可谓喜忧参半。微众银行的融资不顺,其实反映出的仍然是腾讯“微粒贷”等线上产品的场景支撑不足,授信客户过少的事实,实际用户也极少达到到企业信贷的层面。腾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唯一可称亮点的,恐怕只剩下由蚂蚁金服、腾讯和中国平安联合投资的众安保险,其上一轮的融资估值接近500亿元,已经养成独角兽的规模。
因此,在缺乏核心电商消费驱动能力的先天背景之下,腾讯金融依旧只能寄望于微信对线上O2O和线下商家支付应用的强力牵引,这也成为腾讯对美团收购钱袋宝应对激烈的根本原因。但即使在微信支付已经具备如此强大覆盖能力的情况下,腾讯金融要想建立起对企业主理财信贷的吸引力与粘度,打通线下收款到线上储蓄、借贷的认知壁垒,依然有很长的探索过程。
云计算,疯狂进击的价格屠夫
无可否认,中国的云计算市场,很大程度上是循着阿里的轨迹在演进的。2008年,当阿里提出“去IOE”时,很多人仍然停留在数据安全的层面,至于企业为何要摒弃自建服务器,租用云服务则依然缺乏深刻认识。但很快2009年阿里云就被创立起来。
等到2010年,腾讯再宣布对外提供云服务,时间上又晚了一年。
2015年阿里公布的第三季的财报,已经正式突出云计算业务,并将其作为了未来战略发力的重点。根据2016年度财报披露,阿里云全年营收达到了55.64亿,连续多个季度成为阿里增速最快的业务,在中国专业云服务市场也已经稳坐头把交椅。
如果说中国的云服务尚处于快速发展期,那么全球云计算市场则已经崭露格局,领头羊亚马逊AWS2016年826亿的营收,充分证明这一市场的巨大红利正在溢出。
但即使在国内,腾讯云却仍然算不上是顶级玩家。阿里对云计算的先觉意识,得益于电商对数据计算的巨大需求,以及金融与电商数据安全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