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腾讯的企业营销主要依托的是广告渠道点多面广的优势,而非单一产品变现模式的深耕,这也与腾讯基于自身文化,不敢重用粗暴式的广告推销有关。OMG销售团队、广点通的基础技术以及内部过于繁琐复杂的结算流程,都让腾讯广告很难实现爆发式增长。
虽然百度的广告收入将呈现持续下降,但除非付费内容的爆发快速出现,否则腾讯较为温和的企业主营销策略,仍不足以让它短时间内站到与阿里、百度同等的量级上来。
企业金融,闭环困境与稳健金融政策
碰不到支付,就很难接触金融。腾讯的痛苦,百度最能感同身受。
但较之于阿里离商家交易最近的优势,以及百度简单粗暴的企业营销变现模式,前微信时代的腾讯,除了“梦网计划”,几乎很难在企业身上赚钱,也更少能有企业现金流的过路。
百度本来可以结合付费推广,发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无奈却选择了用一种杀鸡取卵的方式蒙眼狂奔了近十年。到现在,试图打通O2O消费场景的百度钱包没做起来,企业金融的机会也已经失去,百度金融虽已计划独立运营,但要想杀出重围却并不容易。
金融服务的最佳形态,当然是能将企业和个人的信贷场景打通。蚂蚁金服的成功,恰恰是阿里以支付宝、余额宝、阿里小贷为体系,完整支撑起了买方、卖方、市场本身,以及产品、数据和钱。这是阿里围绕“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以三个电商平台(阿里巴巴、天猫、淘宝)为基础、顺应商家和消费者的金融需求发展起来的。
而无论是在企业金融,还是个人金融,腾讯的流量变现又是走的最迂曲那一个。
在微信之前,财付通曾有漫漫几年存在感微弱的时间,以至于微信成了整个腾讯金融的救命稻草,理财通等诸多业务也都开始依赖微信入口。而很大程度上,腾讯依靠微信取得金融市场的入场资格也有偶然成分,因此时至今日,马化腾对腾讯金融的定调也仍然是以稳健为主。
从信贷角度分析,不管是微信还是QQ ,流量优势都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在于风控和定价。这对缺乏金融基因的腾讯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个信用模型的有效性,都需要至少一个借贷周期来验证。这是腾讯金融作为后发者,所必须要投入的时间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