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宝”家庭的关系处理
老大刚刚两岁,二宝即将出生。两个孩子年龄差距小,确实会有很多好处,比如衣服、玩具的费用等开支可以节省;两个孩子年龄差距小,更能“玩到一起”,有更多的共同爱好和共同话题。但是,在老大也还需要大量身体照顾的时候,老二就加入家庭,就需要父母花费更多精力和心思陪伴老大,疏解老大的情绪、不断跟老大强调“爸爸妈妈很爱你”。
司机说他们一直很重视培养老大的“独立能力”,凡是他能够自己做的事情,都要求他自己做,所以在生活自理方面,他没有太大的担忧。听闻此言,我却有了些许忧虑。因为独立能力、生活自理,包括个人成长都是建立在坚实的安全感基础上的。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强迫孩子“独立”反而很容易让其心理“受伤”。
孩子的需求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自主和发展的需要。孩子在强大的内在动力的推动下,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和自主探索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寻求爱和帮助的需要。我们都知道,孩子在蹒跚学步的时候,热情很高,非要自己晃晃荡荡去尝试;但是,当孩子已经完全掌握走路技能之后,大约在两岁左右,孩子大部分时间是不愿意自己走路的,往往是两只小手一伸要“妈妈抱”。到了3岁以后,孩子就大部分时间自己走路了。基本上到5岁以后,所谓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才能够真正被建构起来。
在不少家庭中,孩子上述两方面的需求都没有被主要养育者看到,更没有被满足。这些没有被看到和满足的需求,就会累积形成愤怒、失望、不满等负面情绪,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和对自我价值感的评价。
关于教育成本
我个人认为,很多人焦虑的教育成本中,有很多并非必需。比如类似“脑立方”这样的培训投入,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伤害。正如育儿博主王人平微博上的评论——“把自己孩子培养成‘神童’的强烈渴望,让很多父母失去了理性和常识”。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内发动力的驱动下,会对某些事物感兴趣,但每个人的兴趣点肯定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兴趣点也会有变化。无论是美术、舞蹈、外语、乐高还是其他什么兴趣,只要是孩子的“兴趣”,家长尽其所能去支持肯定是有益无害的。但是,无论这个“兴趣”看起来多么重要或者多么高大上,只要不是孩子的“兴趣”,而是父母的期待,则往往是有害无益的。
还有一些教育成本是必要的,但长时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那就是家长自身的成长和教育。孩子是复印件,家长是原件。“复印件”出了问题,无论是专注力不足,还是沉迷网络游戏,甚或是违法犯罪,根源肯定要从“原件”那里入手去寻找。
实践中,与已经违法犯罪的所谓“问题未成年人”访谈时,我们发现,孩子的问题背后,都是“家庭教育”问题的缩影,原因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都跟成长过程中在家庭场域中的创伤直接相关。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些“教育成本”不必要,有些“教育成本”可有可无,而父母教育的成本投入则是必不可少的。
父母不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门专业。做好父母,首先要认识自己,要理解和觉察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接纳自己,活出自己。只有有勇气“活出自己”的父母,才能够真正做到接纳和尊重孩子“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父母期待的样子,强求孩子活出父母想活、但没有能够活出的“父母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