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8岁的孙机先生,长期从事着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研究。他研究古代车制,研究古代服饰,也研究古代金银器、乐器、装饰品、佛教艺术品以及饮食等等,并从中找寻到反映出中外文化交流的事例。在孙机先生看来,历史这座大厦,何等辉煌壮丽,其千门万户,也当然不能用同一把钥匙打开。研究物质文化,正是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把关键钥匙。
接触孙机先生,是从《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开始的。这是一本16开的厚书,涉及耕作、渔猎、窑业、冶铸、纺织、钱币、车船、武备、建筑、家具、服饰、饮食器等等方面,满满都是干货,勾勒出一幅鲜活的汉代社会图景。
翻阅孙机先生的书,可以发现,他笔下谈的大多是器物,很少看到人的影子。但这些现在被称为“文物”的器物,其实在古代大多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它们以自己的功能,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有着自己的位置,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每一个人,都与这些器物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都和他所处时代的物质文化不可分割。当文物学者去挖掘、探讨这些器物的时候,就从中看到了活的历史。
孙机先生这样说:“它们如同架设在时间隧道一端之大大小小的透镜,从中可以窥测到活的古史。倘使角度合宜,调焦得当,还能看见某些重大事件的细节、特殊技艺的妙谛,和不因岁月流逝而消褪的美的闪光。”
采访的地点是在孙机先生的家。小小的客厅一面是书柜,书柜上整整齐齐摆满了书。沙发边的墙上,挂着孙机先生自撰自书的对联:“日丽橙黄橘绿,云开鹏举鹰扬。”孙机先生坐在桌前,娓娓道来那些如同被日光照射一样发出绚丽多彩光芒的物质文化的故事。
孙机先生常说自己所知道的不过是常识。但这种常识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陌生的。对于我们而言,文物是遥远时空中的遗留,依靠科技手段,我们或许可以得知它的年代,但它所蕴含的内涵、所承载的文化密码,却仍需要学者们的研究和阐释。孙机先生对文物的研究,不仅仅是研究这些文物的特点、形制、名称或者工艺,而是通过文物去探求历史,去探求文化的变迁,去探求古人的精神世界。如此庞杂的内容,从一件小小的器物展现,正是孙机先生为我们所打开的世界。
让不会说话的“东西”开口,并不容易。读孙机的书,不难发现,他的所有论证,都尽量用出土的实物为依据,从来不随意发挥想象;他所引用的材料,包含出土实物与古今文献,考据论证从未轻此薄彼;他的论述,从字形到文献记载到文物举例到艺术风格等等都有涉及,多角度、多方面;他书中的插图,常常是亲手摹绘;他的《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每次新版,都会补入各地汉代考古新发现的梳理和考辨……
这并不是一个讨巧的方法,而是一项艰苦的作业。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文学功力、凝练的语言表达,都给后学以启示。
访谈中,孙机先生从建筑说到农业,从纺织说到冶金,说金缕玉衣究竟是什么,说古代的各民族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共性,说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要注意的地方……平常的生活,细微的关键,宏大的背景,就隐藏在其间。
在孙机先生所有的著作中,最喜欢的书名是《仰观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对他而言,所研究的虽然是没有生命的器物,折射的却都是鲜活的历史和鲜活的人。他在长长的历史河流中,捞起一块木板,一件青铜,一缕丝线,一把长刀,一面铸造出花纹的铜镜……从中看到了普通人的生活,看到了人的审美与劳动,看到了人的智慧与创造。
用自己的研究,还原古人的生命与情感,丰富我们的视野,触动我们的内心,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孙机先生乐此不疲。(施希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