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景昕
张铭新书《洞见斯文》是一本文化随笔集,作者知人论事,任意挥毫泼墨,从文学到美学,从美学到哲学,从哲学到佛学,洋洋洒洒,谈笑挥霍而至,显示了较强的书写能力与思维范式。
整部书稿直接叙写或间接关涉到的历史文化名人有近百人,这可见张铭博览群书,沟通古今,反映了张铭广博的知识面和阅读面,并且在对历史人物进行铺排的同时往往会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与认知,就如同界定“元轻白俗,孟淡苏豪”一样,张铭的点拨“比排声韵,陟降始终”,真让人有“九流异轸,百代齐镳”之感。
这几天思想一直都徜徉在张铭的书稿中,觉得张铭的书稿就像是他自己布下的一个文化重镇,镇上住着古今圣贤、学界泰斗、文化先哲、艺术翘楚,他们是按张铭的方式买了房,种了地,谈情说爱,饮酒赋诗。我们的阅读就好像是一会儿看看这家,一会儿又看看那家;一会儿到这家串个门,一会儿又到那家聊聊天。尽管他们风格迥异,政见不一,但我们在每一门每一派中都会得到不同层次的思想洗礼,而更多的是触及到了大师们的人文情怀——斯人已逝,或许还有更多的故事留待后人评说。
我认为张铭这样挨家挨户地写,实际上是在寻找,并且带着乡愁,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也是整部文稿透漏给我们的一个基本信息。而实际上张铭一直都想建构一个这样的精神家园,为自己也为他人。对此,他一直都在不懈地努力。这样的格局和视角,让我们更多地想起了“人在五四”。正如张铭自己所说,“慢慢翻读着一张张泛黄的旧纸,透过百年的迷雾,依稀能够感受到一点点晚清民国的时光”。
在文坛创作上,张铭是位后起的写手。我们先不论他写作所达到的深度与境界,就是他这种执着的创作情怀就令人感叹。他有时写作通宵达旦。其实,张铭可谓主修书画,9岁入学。文学创作大概也是近一两年的事。在我看来,若相比较而言,张铭的书画艺术比文学创作成就要高得多,我更多地还是喜欢张铭的书画艺术。在《翰墨云飞》中,他谈到,“作为21世纪中国画家,应把自己置身于当今社会的大潮中,扎根传统沃土,立定现实精神,尽精微致广大,发奋图强,开拓创新,描绘出更新更美的时代画卷”。张铭的绘画艺术多寄情于山水,就是“嘉陵山色,锦幛涛声”的那种;看张铭拜师学艺,也是得神得骨,师物师心。绘画功力与鉴赏水平与日俱增,都已自成风格,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
《洞见斯文》从感觉上一路读来,我才发现我还是最爱全书最后一部分——《悠悠我心》。《沐德怀惠》《妈妈的一杆秤》都是比较好的怀念文章。在《沐德怀惠》中,作者这样深情地写到,“在故乡德惠度过的时光是那样的青涩而又美好,是那样的迷离而又温暖,它就像从心底里发出的一支涓涓流淌的小河……”;“睹物思人,这是一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秤,当我看到它的时候,内心却感到非常的温暖和无比地亲切,犹如妈妈还在,好像我又回到了妈妈的身边。”(《妈妈的一杆秤》)这些文字都饱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真可谓“山牵别恨,水带离声”,这样的乡愁是浸润在作者的血脉中的。再有《暗夜,一个人的鲁迅世界》,“我立即起床,穿好衣服,想去看看暗夜里的鲁迅墓,想在这秋风袭人的夜里,陪一陪先生。”看到张铭能这样地贴近鲁迅思想,这让我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