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就在干一件事:怎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体验。所谓“新零售”都是基于互联网,现在大家慢慢意识到互联网面临很大的问题:体验到了拐点,反而停滞不前。
零售行业属于底层,利润比较低,美国零售业平均利润率1%到1.5%。从这个角度,我一直认为电商公司都估值过高。
早期电商体验非常好,从线下到线上,选择种类、价格带给用户的冲击非常大。逐渐成为常态后,现在流量成本趋高,PC端转向移动端,各种商业投机行为涌入之后,导致顾客的选择实际变得更小。打爆款、618、双11等各种促销形式都说明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现在互联网流量模式的红利期已经结束了,恶性的价格竞争的环境导致用户越来越多买到同质化的东西,而越来越买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以社交媒体为导向的平台提供了另外一种购买途径,不是通过自我搜索排行,而是通过其他人的推荐。所以这些平台的兴起实际上也表明原有的互联网模式存在问题。实际上要真正把体验提高,让每个顾客能买到自己想要的,最后就是通过人工智能来解决,但现在能力远远没有达到。
新模式探索
线上电商平台和线下零售商各有优缺点,而且消费者总是在多种渠道出现,所以双方都在尝试全渠道。营销里面讲全渠道管理,意味着如何多重渠道服务一个客户。大部分客户都会在不同渠道出现,所以每一个渠道都承担着服务客户的功能,但服务的目的不是一定要在那个渠道买,可能这个渠道的作用是为了跳到另外一个渠道购买。
全渠道的概念是在营销里一直都有,只是互联网的出现,对其他渠道冲击很大。双方都在找最适合的结合点:线下店一旦上线怎么利用线上引流到线下去服务,可以自提、送货等不同模式;线上平台如何借助线下店更广泛的触达消费者,获取入口流量。
例如京东到家,京东有线上平台、快递团队和线上流量,但缺乏线下店,所以和永辉、沃尔玛合作。永辉缺乏线上流量和配送团队,但有实体店和商品,且生鲜的源头资源非常丰富。
线上做线下问题很大,反而线下做线上相对容易。如便利店,快捷、高效的特性决定它的流量是很难抓取到线上来的。线上也在解决类似问题,像现在的“一小时速递”其实都在冲击便利店,问题在于电商起家的线上平台并没有线下实体店。线下也有它的流量和服务,像沃尔玛等零售商通过建立线上平台,实际上做的就是把自身线下流量往线上导,但这种方式零售商易缺少电商的管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