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十连涨隐形推手:出口商扎堆存量结汇
胡艳明 黄蕾
人民币延续几日内强劲升势,在对美元汇率突破6.5大关后,行情势如破竹。
9月8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前一交易日大幅上调237点,报6.5032,为人民币中间价连续第十个交易日上调,并创下2016年5月12日以来最高点。
这反映在岸即期市场上,人民币兑美元一度突破 6.44关口,报6.4371;离岸人民币升破6.45关口,日内涨逾400点,二者均创逾21个月新高。“主要原因还是美元转弱,美元表现疲软,因此人民币有转强的变化。8月份人民币表现格外强劲,可能是企业集中结算外汇带来的效果。前期美元转强时候企业都在观望,并没有集中结汇。现在看美元转弱,出现‘踩踏’现象。”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存量结汇驱动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始持续走强,一个月内连续突破6.7、6.6等关口,9月7日更是升破6.5关口,9月8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涨幅进一步扩大,日内连破6.48、6.47、6.46、6.45四个关口,升至6.4488。在岸人民币兑美元也一度升破6.44关口,日内涨近600点。
人民币强势走势超预期,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指出,“当人民币汇率升破6.6、6.7等整数关键点位时,短期往往会带来更多的美元供给,其来源可能是企业的‘存量结汇’力量,从而造成外汇市场供求情况取代美元指数成为短期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主要驱动因素。”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认为,2014年以来,企业部门累积了大量实际意义上的人民币“空头”,初步估算出口商积累的未结汇外汇头寸达3000亿-6000亿美元。“近期人民币套利成本大幅上升,可能会触发这些空头平仓,这也是8月人民币涨幅能超过2%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则认为,此轮人民币升值发生在中间价形成机制引入逆周期因子的背景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很可能在走势上跟随美元名义有效汇率:“自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引入逆周期因子以来(至9月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升值3.8%,同期美元名义有效汇率贬值3.7%(美元指数则贬值4.5%)。因此,只要美元名义有效汇率不重回强势,预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态势也不会逆转。”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近日发布一份测算报告显示,在引入逆周期因子后的两个月内(主要是5月31日-7月30日期间),预期管理日均引导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幅度高达61.9个基点,高于此前(主要是4月-5月底)的35.5个基点。这表明在逆周期因子的引导下,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过程中的预期管理能够紧盯市场预期的顺周期波动,在敏感时点灵活精确地提升管理强度,从而维护人民币汇率定价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