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阳楼壁画:宋江题反诗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雠,血染浔阳江口。”“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这是宋江在浔阳楼上题写的反诗。也正是这一事件,迫使宋江放弃幻想,最终走上梁山。其实,我们都很清楚,具有强烈“忠君思想”的宋江,自始至终都没有要推翻朝廷的想法。这首诗之所以离经叛道,我想,很可能是一个自负青年郁郁不得志而借酒消愁的一时诳语,并不见得他内心真的有如此的打算和计较。
平心而论,宋江但凡有些社会常识,其实不应该有多少愤懑、忧郁的理由。例如,他诗里写的“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自古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宋江杀死阎婆惜一案的判决,基本上是合乎当时的法律正义的,宋被文面、发配,这都是他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再说了,江州非沧州,如他父亲所说,江州“是个好地面,鱼米之乡”,宋江在此,有戴宗、李逵照顾,整日聚会闲游,其待遇远超普通囚犯,何谈不幸?
再如,“他年若得报冤雠,血染浔阳江口”,这句也是无的放矢。宋江有冤仇吗?他的冤仇是什么?即便有的话,也是“阎婆惜之冤”而非“宋江之冤”,如此,他“血染浔阳江口”的理由又是什么?更甚者,宋江非但不应该为刺配江州感到苦恼,他更应该感到的是窃喜和庆幸。因为,在杀惜逃亡的过程中,宋江教唆、纵容燕顺等人实施了一系列惊天大案,例如,杀死青风寨知寨刘高;为拉秦明入伙,纵人屠杀青州百姓。这些案件,在“杀惜案”的审讯过程中,宋江均没有坦白,官府也没有追究,不了了之。由此,在江州,宋江其实是一个隐瞒了重大犯罪事实的服刑人员,他该庆幸自己成功地躲过一劫,期盼通过好的表现洗白过去,何来冤仇?
就这首诗而言,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不仅在寻觅机会、一心求官的黄文炳眼里,换成任何一个人,这也是反诗无疑。我们不妨做一个比较,来看下面这几首:
其一:烟雨蒙蒙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但教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
其二: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