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高攀飞
有这样一群人,夜以继日奋战在巴基斯坦施工一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异国他乡挥洒着他们的青春岁月,他们就是陕建机施集团“拓荒”海外的一支劲旅。
由这支劲旅施工的巴基斯坦高速公路全长31公里,工期20个月。工期紧,任务重,陕建机施集团迅速集结组成第一批“开路先锋”,年龄最大的53岁,最小的只有24岁。
工程伊始,条件极为艰苦。几经周折,他们在一片盐碱地“安营扎寨”。宿舍刚建好特别潮湿,住了1个月被褥都发了霉。一天停电10多次。没有供水系统,他们就自己打井。驻地围墙先后被沙尘暴刮倒两次。驻地有三重门禁,警察24小时站岗。每次外出都有警察荷枪实弹护卫。第一次半夜突然听到枪响,以为是恐怖袭击,大家特别紧张,后来才知道当地人晚上结婚鸣枪庆祝。
王艳军是赴巴人员的领头雁。为尽快在当地打开局面,他身兼数职,几个月单枪匹马跑遍了伊斯兰堡,不到半年整个人就瘦了一圈。由于整天伏案工作,颈椎落下病根,只能药不离身。
巴基斯坦40℃以上“高烤”时间长达半年之久,有时甚至到50℃以上。几十公里的施工线热浪滚滚,找不到一棵树,钢筋暴晒下隔着手套都烫手,用水一浇就冒烟。连着几个月不下雨,在肆虐的“火老虎”面前,大家不得不穿上长袖全副武装,以免晒伤。
温度太高无法浇筑混凝土,他们就给水里加冰块,拂晓4时半起床,加班加点避开高温时段。国内通行的施工工艺在这里行不通,他们就“样板引路”,用事实说服巴方监理。进入“斋月”后,工人白天不进食,严重影响施工进度。项目部自我加压,及时调整作息时间,“苦干+巧干”做到了斋月、工期两不误。由他们施工的标段成为全线“标杆”。
侯亚飞是陕建机施集团最年轻的技术总工,自告奋勇担任项目技术负责。由于没有任何路桥施工经验,这个陕北后生凭着一股冲劲从头学起,一有空就去“充电”。所有的技术规范、图纸他总是第一个“吃透”,再带着其他人一块学。
陕建机施集团首届“十大杰出青年”、90后的孙少波,去年和女友领完结婚证没顾上办婚礼就来到巴基斯坦,婚期一拖再拖。最后索性和妻子一商量,等工程完工后再补办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