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东5海油陆采平台现场。摄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陈扬 湖北大学 马骁
“如今的大北,都快赶上景区了。”刘宏飞时常感慨。他是河口采油厂安全环保监督中心的副主任,已经在大北呆了24年,看着眼前的景象:马路两旁是绿油油的植物,路与路之间是引入了海水的养虾池,远处是日夜不休的风力发电机和采油磕头机。他觉得没什么比待在大北更幸福了。
刚来的时候,他可不这么想。
1993年的夏天,阳光照在白花花的盐碱滩上,一辆拖拉机摇摇晃晃地行驶在坑洼的滩地上,上面挤着六七个刚从河口技校毕业的学生。这里面,就有刘宏飞。
他怎么也没想到,会被分配到这么荒的地方,除了光秃秃的盐碱滩和偶尔可见的红柳外,什么都没有。在别处需要拔掉的杂草,到了大北,得保护起来,大家甚至都不舍得踩。
从1994年河口采油厂采油四矿(现更名为河口采油厂采油管理十区)建矿以来,像刘宏飞一样的“大北人”已经在这里坚持拓荒23年,有的甚至更久。新的发展时期,“大北拓荒文化”也有了新的内涵,包括创新拓荒、素质拓荒、文化拓荒、管理拓荒等各个方面,这就像是20号站后的那棵大红柳树,长得枝繁叶茂。
创新:拓荒精神新内涵
王学强是大北出了名的“能人”,他有着十几项专利,累计二十多项发明成果。“皮带调节装置”、“油井自洗装置”、“塔簧高效燃烧炉”,这些早已应用到油井日常作业中的改良发明,节省了不少人力财力,工友们叫他“发明家”、“劳模”,可他最喜欢大家叫他“老王哥”,显得亲切。
“老王哥”是个“60后”,18岁就扎根在了大北。他最初来的时候小学都没有读完,后来对着字典认字,上了成人中专。现在也不闲着,每天趁着下班时间学习机械制图和电脑应用,他说自己“忙得很”。
说起自己的故事,他有些不好意思,可到了油井作业现场,他就打开了话匣子。据“老王哥”介绍,目前有两种原油加热炉,一种叫水泥干烧炉,炉火在下面燃烧产生温场,但是由于整个炉子较大,建立温场需要的时间长,加热的效果差。另一种立式高效炉,盘管呈竖S形排列,这样虽然加热效果稍好,但是原油中的泥沙等杂质也会在流动的过程中沉淀在盘管中,积结成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