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建
五一假期,在澳门执教的田径教练董学智和老伴赶回济南。路上人多拥挤,老两口几经周折,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家。
董学智这番“折腾”,是为了赴约。他和几家媒体约好,回顾夺得三运会十项全能冠军的经历。为了两个小时的采访,他请了一星期假,而且往返费用都是自掏腰包。
这些付出,董学智心甘情愿。“中国田径要更好,需要多宣传,我希望能出一分力,所以我很重视这次采访,愿意回来。”
三运会吃半块面包夺金
1975年9月的北京,秋高气爽,停办10年的全运会重新擂响战鼓。田径男子十项全能比赛,山东选手董学智是夺冠大热。
人们作出这样的预测,理由很简单——两年前,年仅21岁的董学智就打破了该项目的全国纪录;董学智的身体仍处于黄金时期,技术、心理等比两年前更加成熟,自然最有实力傲视群雄。
可实际情况并没有预测的那样乐观,只有董学智和少数人知道,他的坐骨结节有伤,并没有绝对把握将这枚金牌收入囊中。
十项全能被称作田径铁人运动,参赛选手要在两天时间里完成跑、跳、投10个项目的比赛。第一天,十项全能的100米是最早开始的比赛,选手们五六点钟就要起床;下午,要等到其他田径项目比赛全部结束,十项全能400米比赛才压轴进行。第二天同样如此,十项全能110米栏最早开始,十项全能1500米比赛最后一个结束。8点钟开始的比赛,比到下午四五点钟是家常便饭,不论刮风下雨,都是如此。
打着绷带上场的董学智一边奋力拼搏,一边大脑飞速运转着。他的脑子里,不仅装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还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与此同时还要时刻注意着总成绩,董学智把这叫做“算账”。“比自己优势项目的时候,可以缓一缓,比如100米,本来跑10秒多,控制在11秒左右,不能太快,快了会拉伤。比弱项和总成绩差不多的时候,就得拼命,不然就输了。”
比赛期间不能吃饭,教练马咏春给董学智买了一块葡萄糖面包。黑黑的面包,让教练花了4毛钱,这是大赛期间才有的待遇。平时,董学智唯一的副食品是一斤白糖,买来还要锁到抽屉里,等大运动量训练时才舍得舀一勺。
这块奢侈的葡萄糖面包,董学智没舍得一口吞下。“我从场地里的保温桶里接了一小杯热水,就着热水吃了一半,另一半留给教练。”回想起艰苦的训练比赛条件和早已去世的教练,董学智泣不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