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从2012年底开始,煤炭价格阴跌不止,至今已跌破成本价,煤老板手中的煤矿已然成为烫手山芋,所借高利贷却仍在利滚利。
“在山西的福清人大概有几万人吧,据我所知今年大部分都回不了家。”郑龙乡说。
福清煤老板们的遭遇是这个群体的一个缩影。
“民营(煤矿)老板肯定要消失了,只能接受,没有办法。”在陕西榆林市,乌兰色太煤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乔振杰站在空旷的矿区中央,望着眼前的煤堆说。
草莽年代
1月9日清晨,北方的隆冬寒风凛冽。煤老板陈宜先早早在太原府西街一家酒店门口等待。他计划带着我们去他的煤矿。
陈宜先的煤矿位于昔阳县三都乡。昔阳县别名乐平,毗邻河北,是山西产煤大县,其煤矿主要分布在李家庄乡、乐平镇、大寨镇、三都乡。
从太原到昔阳驱车需要两个多小时。一路上,大众途锐V8越野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陈宜先坐在副驾座位上,滔滔不绝讲述着他16年来的山西经历。
但作为个体,属于他的往事不过是产业洪流中的沧海一粟。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剧增。作为煤炭大省,1980年,国家作出了建设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决策,重金支持煤炭产业。3年之后,国家再次放宽对煤炭行业的管理政策,鼓励发展乡镇小煤矿。
资料来源:《中国企业家》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1993年,国家放开了除电煤以外的其它煤种销售价格,煤炭价格开始上涨的同时,小煤窑也随之遍地开花。公开数据显示,到1997年,仅有证煤矿数量就达到10971座,更有无数私自开采的小煤窑隐藏在监管体系之外。
小煤矿私挖乱采,重复生产,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彼时,私人开采煤矿并不被允许,只能挂靠,以村集体的名义建矿。
“名义上是集体开矿,实际上则是私人投资。”山西临汾一名煤老板郑爽对本刊记者说。
郑爽正是在这个时期进入煤炭行业,他从当地村里承包下一个煤矿,按照他的话说,在2001年之前,他几乎没有赚过钱,甚至赔了不少。
公开数据显示,1996-1997年,煤炭产业投资增长率分别是13.8%和17.6%。此时也是小煤窑爆发式增长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