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东对记者称,卫星定位模式,北斗平台现在是免费的,需要支出的是围栏采集的人工费,一个点大约是100元左右。而蓝牙模式,成本主要包括前期道路改造、设备采购以及投入使用后的运维。一个围栏的费用看大小,假设1米一个道钉,最小围栏也得8米长,就得用6个道钉,还得有蓄电池。“我们看西城区的一个报价,一个10米的围栏报了6万块钱(第一年),电池是用三个月然后还得去充电。”
不过,对于卫星定位模式能否进一步提高精度,他直言“比较难”,“所以后期,我们可能会在算法上(优化),也可能会在一些重点地区增加一些蓝牙。另外在外省可能会推禁停区模式。禁停区其实可以在其他城市铺开很快用的,这样既没有带来什么成本也没有后期运维、精度问题。”
电子围栏推广难有两原因
关于电子围栏的划设,也是个复杂的问题。郑晓东称,在划设电子围栏的环节上,政府和北斗双方都参与。一方面,政府在前期没有数据的情况下,只能是基于现有范围也就是有公共空间的地方去进行设计。到底哪个区域需要多划,哪些区域需要少划,需要借助数据,而北斗采取的方式是把指定区的共享单车热点数据先拿到,然后把一些热点区域告诉政府,通过政府一段时间的观察再做区域协调。
“数据是从共享单车平台拿的数据,本身北斗平台不生产自行车也没有这些车辆,而是通过和共享单车企业合作后拿过来数据再分析。”郑晓东表示,相当于电子围栏的整个规划上,前期只划大区域,等接入数据通过一段时期的观察后,会把剩余的热点区域补全。
他同时透露,目前北斗平台和共享单车企业的合作是区域性而非全国性的。基本上,哪个区域要做试点,就在哪个区域进行数据共享,政府约谈然后北斗作为平台方参与进去。
“现在难点就是,政府管理的各属地不一样。另外对接企业的过程中,企业有自己的想法对数据也不愿意给。所以说为什么我们做到今天为止,其实是很好的一件事,但是还是推进得比较慢。”谈到目前向共享单车市场推广应用电子围栏的难题,郑晓东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方面,政府的标准滞后。共享单车出现这么长时间,乱停乱放情况已经不是一两天的问题,但关于电子围栏没有明确说到底是使用什么标准。这会造成共享单车企业要适应多种技术,企业却不愿意对多个接口增加开发量。
另一方面,从政府角度而言,如果某家共享单车企业要自己做平台,假设在某个城市只有这一家企业做,理论上并无问题,但现在问题涉及到,数据如果给到一家私企,这家私企拿到这些数据后如果不给政府而是作为自己的数据来用怎么办?同时,其他企业也不会愿意这么干,因为这种数据共享可能会有数据二次应用或者流失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