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东方周刊》:银泰一直被视为阿里巴巴新零售的一个重要试验场,但也有人认为银泰的彻底升级其实并没有达到想象中的“三通”,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张勇:银泰的改造确实还没有完成,但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银泰会员数字化的改造。
中国的百货业跟国外百货业相比,有一个特色,就是百货业不碰货,不是以运营货(商品)立身,而是依靠商业地产、靠租柜台和门面发家,所以阿里巴巴今天要做的是重新定义百货业。
这个过程中对货也就是商品的数字化改造尤为重要,这也是阿里巴巴现在正在帮银泰做的,也是整个银泰改造中比较难的部分。
另一件银泰正在局部尝试的事是,对人、货、场三种要素的重构,带来差异化的用户体验,而要实现重构的前提则是人、货、场都必须被数字化。
不过,我们现在还做不到把一个5万至1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完全重构掉,但这是阿里巴巴的梦想,最终一定会实现。
我认为未来的购物中心,不单是一个购物场所,更像是一个生活社区、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我们必须从生活方式的延展当中来定义,购物中心要包含什么内容,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平台需要重新定义
《瞭望东方周刊》:除了银泰,国内一些实体零售企业也都在谋求变革,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你认为这种变革是必然的吗?
张勇:中国在零售领域,特别是消费互联网领域,正走在全球前列。无论是便捷的移动支付,还是已支付为纽带的智慧城市建设,包括新零售中的很多创新业态都是国外还没有的。
要知道,互联网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只有跟商业的方方面面合作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才能为商业变革带来价值。
面对这样一个时代机遇,不管是实体零售企业还是其他产业应该积极拥抱互联网,大胆变革。我觉得这些敢于自身变革的实体零售企业都特别不容易。
一个企业在原来的时代越成功,在换道超车的年代面临的挑战就越大,因为它既不能完全舍弃原来的既得利益和思维方式、商业体系,又必须在互联网发展大潮下去追求一些未知的东西。这需要非常大的勇气。
从事传统零售业的这些人内心都想变革,只是很多人缺少足够的勇气才没真正去做。当然,即便有勇气,也需要有相应的知识、技术、经验积累才能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