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吉林省目前需要根据其资源禀赋结构与产业积累,大力发展大农业、大健康、现代装备以及以新能源、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融合型产业集群,深挖经济增长潜力。这一点我想大家都没什么大的争议。
争议的焦点就在于吉林省要不要再补轻加工业的短板。我们的出发点不是认为吉林省要面面俱到,而是依据其劳动力禀赋结构特征来作出决定。
吉林省2014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533.6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数1447.17万的36.87%;而制造业就业人口只有344.3万,占就业总人口比重23.79%,相比之下,浙江则是达到了40.27%。事实上,以重化工为主导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比较弱,大量劳动力不是闲置在农业中,就是游荡在生产率较低的服务业中,或者外出打工——其实这是东北人口外流的根本原因,因为缺乏对应的产业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因此,为了解决就业利用劳动力资源禀赋,目前吉林省就需要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像前面提到的,目前吉林省的劳动力密集产业的劳动力成本相对江浙要低得多,纺织服务业要低30%~50%。这是我们支持吉林省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大力发展现代轻工业,不但可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推进吉林省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而且出口导向型轻工业还可以提升吉林省的出口以及带动物流、销售、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力发展——这正好可以大力弥补吉林省的这些短板。
最后,孙建波的观点确实也代表了许多人对东北发展赶超思维的刻板印象:已经是21世纪,马上2020年了,还需要搞轻工业这样低端的行当吗?这种看法有两个错误:其一是不考虑发展阶段;其二是低估了轻工业的巨大体量及其内部转型升级的潜力。
2015年,吉林省的人均收入达到8325.02美元,虽然超过了世界银行公布的中等收入水平,但离世界银行公布的高收入水平还有一段距离。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便21世纪又能怎样呢,眼下的发展阶段明摆着,需要求真务实而不是好高骛远。
我们在报告中提出的是现代轻工业,不同于传统简单的轻工业,承接江浙轻纺工业转移的方式也需要在转移过程中发挥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进行技术装备改造以及产品质量升级。这意味着吉林省还可以发挥重工业的基础反哺轻工业,与此同时也促进重工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正如最近马化腾所强调的制造业对发展数字经济的关键作用一样,他结合腾讯多年来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经验认为,互联网+是手段,数字经济是结果,网络强国是目标,而制造业是数字经济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