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大建则认为,在一线城市,为避免过度投放,应该抬高准入门槛,如1万辆以上才能入市,同时,企业应按照车辆投放数量缴纳保证金,唯此才能从制度上约束其过度投放。
服务质量也是重要考核指标。诸大建表示,政府应对运营商车辆周转率、运营维护等方面进行考核。近期政府应加强对共享单车的监管,远期应从城市规划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
“下半场”新玩法
春江水暖鸭先知,两大巨头又如何看待这一政府驱动下的新格局?朱巍透露,摩拜、ofo都相对深度参与了政府采集信息过程,提供了大量自身的经验,而对于新规落地局面,应该是在“意料之中”。“像我们去上海调研,摩拜就分享了大量资料,另一些地方,ofo就相对接触较多。”
摩拜方面也对记者坦诚,《上海市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指导意见(试行)》与交通部的《指导意见》,两份指导征求社会意见的过程中摩拜单车均予以积极参与。
诸大建的表态则相对谨慎,他认为,企业影响有限,“决策层更多考虑多方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决策层显然对于新政有着诸多期待。
参与了《杭州市促进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讨论与交通部《指导意见》征求意见过程的张利强坦言,目前保留下来的都是共享单车的致命伤。
他透露,在10部委出台正式稿对此前提出企业在与用户签订服务协议时,将应规范用户在骑行、停放等方面的要求,改为“明确用户骑行、停放等方面的要求”。将“适时制定基础通用类国家标准”改为“加快制定基础通用类国家标准”。对“即租即押、即还即退”这一模式从“积极推行”变为“加快实现”。
无论决策过程如何,重要的是各家企业如何应对新格局。
亿欧研究副总裁由天宇表示,上海新规,对共享单车格局影响不大,市场上只会有两三家企业成为巨头,目前的竞争点不在于投放了多少辆,而在于使用量。
长江证券则认为,早期共享单车投放量和使用频率决定其市场空间,而投放量取决于城市内的投放密度以及覆盖城市数量。随着市场饱和,行业将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
一级市场研究咨询机构FellowPlus CEO郭颖哲显然也认同上述观点,她直言,相比于盲目扩张规模圈地跑马,运营和维护才是共享单车生存的关键。
对于摩拜与ofo谁更有优势,业内也是争议不断,但均表示,上述两家中,将有一家成为最后的行业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