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即使确有刚需,分享经济诸领域中产品的逻辑仍不能完全成立。在重资产场景中,需要先投入资源和固定成本。卫哲表示:“一个平台带来的业务,必须先把成本覆盖掉,这本身就是很困难的。比如说专车,你得先把专职司机,专职车成本覆盖掉才能赚钱。”同时,在诸如短租等平台本身仅作为信息中介存在的轻资产场景下,为了标准化,平台同样需要建立包括审核、认证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
若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分享经济的发展还要看到底是提高了资源使用的效率,还是造成了资源浪费。拿共享单车来说,区域间投放不平衡、局部地区投放量过大。2015年,我国自行车国内消费量为2153.7万辆,但今年仅ofo小黄车一家就表示将投放2000万辆。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表示,“尽管各个城市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在部分城市、部分区域确实存在投放过剩的情况。”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就对此表示:“过度投放,不仅造成资本效率降低,带来极大的资源浪费,同时大量堆积的‘僵尸车’,还要挤占城市公共空间、道路乃至绿地资源。”风口浪尖上的分享经济无限扩张,实际上还在挤占公共资源,一旦资本“退烧”,留下的“一地鸡毛”又将如何收拾?
“对于社会和监管部门来说,需要重视的是企业经营的外部成本,也就是真正的社会资源,而不是商业资源的使用效率。目前,刻不容缓的是,需要通过监管模式明确成本的来源,同时设立相应的准入门槛,避免资源浪费,使得行业和社会双方都能从发展中获益。”张影表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 静)
“走向我们的分享经济”系列报道③:共享单车押金去哪了
目前,分享经济不少产品都牵涉到押金问题,分享经济具有“类金融”属性,其所带来的金融风险需要监管部门重视。一旦企业资金链断裂,将使消费者蒙受损失,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分享经济的良性发展。
国内首家共享单车——悟空单车的倒闭不仅仅是共享经济开始“出清”的信号,更为其监管缺失敲响了警钟。
目前,分享经济不少产品都牵涉到押金问题。如在使用共享单车时,个人需要向平台预付一定数额的押金。在个人无议价权的情况下,押金可能成为变相的融资。在这个意义上,分享经济也就具有了“类金融”的属性,其所带来的金融风险需要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尤其是倒闭出现后,一旦机构资金链断裂、退不了押金,将使消费者蒙受损失。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分享经济的良性发展,“分享”能否“长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