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大厅有“门槛”
进入分享经济这个“大厅”之中,要紧的是看清脚下的“门槛”。
共享充电宝的运营方式“百花齐放”,有街电和来电的“机柜式”,也有小电的固定式,既有放在“小场景”的咖啡馆、餐厅中的,也有放在“大场景”车站、购物中心的,既有必须还回出借地的,也有可以在异地归还的……但归根结底,它们真的有需求吗?
在陆宏宇看来,分享经济产品一定要建立在刚需之上,“也就是说,它能解决的问题,替代方案不容易找到,比如你打车不用滴滴,就只能坐公交或者地铁,自行车你不用共享单车,替代方案就是走路。”
但刚需如何衡量?使用频率肯定是一方面,但这并不是指消费者使用某一产品的频率,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是分享经济最大的特征,其动力也正来自当消费者不拥有某一产品时,希望使用它的频率有多高,无法随身携带的自行车要靠分享解决问题正是这样的例子。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分享经济的爆发》一书的作者阿鲁·萨丹拉彻就表示,分享经济产品是否成立取决于两个维度:产品有多少价值(成本)和所有者对该产品的集中使用程度(使用频率)。“产品需要有比较大的价值,否则租赁市场的协调成本是非常高的。”以此观之,共享雨伞的思路就未见得成立,没带雨伞又正好碰到下雨的几率,和无法携带自行车但需要短距离骑行的几率完全不能相比。
判断分享经济对需求的满足,还要看它是否存在技术门槛。市场研究机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拿共享充电宝来看,随着科技的发展,无线充电以及超级快充的普及,充电宝的需求变得不如智能手机刚兴起的时候那么强烈。共享充电宝平台若想取得长足发展,充电宝共享或许仅仅只是一个引子”。
此外,分享经济要面对的另一道门槛是,它只能在标准化服务上满足用户需求。拿共享篮球来说,北京资深街头篮球爱好者孙茹告诉记者,自己并不看好这一模式:“一是出来打球不会临时起意,总要换鞋换衣服。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带球出来呢?二是储球柜在拿到球之前看不到球的品牌,也看不到球况,但喜欢篮球的人,都会对这些有所挑剔,很难直接借个破球来打。”
逻辑成立还要“经济合算”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分享经济的关键在于实现资源的最优匹配。据此来说,‘共享+’模式要实现创新和提升,关键就是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影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