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000万元只是资本在分享经济领域“疯狂起舞”的一个缩影。在共享充电宝领域,35家机构在40天里提供了11笔融资,总金额超过12亿元。在共享雨伞领域,在5月下旬的10天里,也有3家公司获得了超过2000万元融资,诡异的是,在百度指数中搜索“共享雨伞”,直到5月上旬还毫无“痕迹”。
资本对分享经济的热衷并非完全是自建“空中楼阁”,毕竟从网约车、短租和共享单车来看,“共享”已经来到现实,切实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投资机构德同资本合伙人陆宏宇表示,分享经济意味着将原有、零碎、分散的资产通过移动互联网组成网络,通过资产网络化来提高使用效率。“国内包括智能手机、移动支付和GPS芯片等硬件基础已经具备。此外,中国市场用户密度很大,有人口密度才能有效率。这些都是分享经济发展的前提。”
但资本的态度已经开始改变行业的自然进程。共享充电宝企业来电科技CEO袁炳松坦言:“我说我就要5000万元,投资人说这事这点钱打不住。去年我们制定的目标是百城万点,这样可以赚到钱,但现在行业起风了,更多玩家涌进来,资本跟我说,目标定得太低了,于是我们现在的目标改成了百城十万点,2019年上半年达到百城百万点,先跑马圈地扩大规模。”
这种狂热已经开始令业内人士担忧。投资摩拜单车的熊猫资本合伙人梁维弘表示:“早期的投资者应该睁大眼睛关注下一个重大事件。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闭着眼睛进入分享经济领域,很多投资秉持的是‘从众心理’,而非商业感知。”金沙江创投资执行合伙人朱啸虎则认为:“大量风险投资可能被浪费,因为太多钱被投到同一领域。”
资本“一拥而上”又“一哄而散”并非没有先例。2010年至2012年期间的“百团大战”,团购曾被资本视为重要的风口,但在激烈的价格战之后,大多数团购网站灰飞烟灭,超过10亿美元的投资“打了水漂”,再之后投资者在O2O领域里的损失同样惨重,一份不完全“死亡名单”显示,在教育、旅行、生活服务和汽车等16个O2O细分领域,多个项目关门大吉,仅餐饮外卖O2O项目倒闭的就有十几个。
潮水过后,才知道谁在“裸泳”。投资机构嘉御基金董事长卫哲说得相当坦白:“我要泼一泼冷水,有些投资人在退化,钱多人就会变傻。投资就像坐地铁一样,一辆车开过,千万不要跳车,一是有危险,二是跳上来也要补票,还不如在车站坚定不移地相信还会有下一辆车。”
但资本已经在分享经济里投入的真金白银,真的就会“血本无归”吗?答案依然取决于:分享经济是否真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