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红认为,从中长期看,分享经济还有一些新的关注点:一是分享续航,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二是推动转型,包括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型、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和从管理型政府向网络服务型政府的转型;三是对大数据应用的推动;四是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深远影响。
分享经济的下一个风口在哪里?“制造业、农业、教育和养老,都是需求强烈、潜力很大,技术条件和模式基本成型,但目前尚未发展起来的大风口。”张新红说,“长远看,分享经济发展必须过好认知关、条法关和自律关,政府、创新型企业、传统企业和个人都应顺势而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锐意创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 双)
“走向我们的分享经济”系列报道②:瞄准真痛点 远离伪需求
分享经济成为资本市场最热的“风口”。与此同时,有关分享经济是否存在泡沫的讨论也在逐渐升温。专家认为,需要通过监管明确成本来源,设立相应准入门槛,避免资源浪费,使行业和社会双方获益。
从汽车到自行车到充电宝、篮球、雨伞甚至名牌包都在以“共享”之名以行。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达39450亿元,增长率为76.4%,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交易规模将占GDP比重的10%以上。
去年以来,分享经济成为资本市场最热的“风口”,“这一领域在2016年的融资规模达到了171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0%”。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说。30余家共享单车企业、10余家共享充电宝企业、6家共享雨伞企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15种共享产品正在“跑马圈地”。
但与此同时,有关分享经济是否存在泡沫的讨论也在逐渐升级。就共享充电宝的前途,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与王思聪在社交网络上打起了“嘴仗”,陈欧3亿元投资共享充电宝企业“街电”,王思聪表示绝不看好。在此之前,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公开表示:“共享充电宝到底靠谱不靠谱,很多人都看不准。”
在分享经济领域,资本为何如此“疯狂”?这些所谓的分享经济“产物”,瞄准的到底是“真痛点”还是“伪需求”?
一哄而上的“真金白银”
31岁的徐敏把电子储球柜搬到了篮球场旁边,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扫码取球,每个篮球押金29元,租金每小时2元。这个被称为“中国第一个共享篮球”的项目,5月份拿到了1000万元以上的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