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分享经济”系列报道⑤:清除分享经济的绊脚石
分享经济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不少人在“共享”的同时,个人信息也不知不觉地被“共享”了出去。个人信息泄露的隐患和风险成了分享经济蓬勃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从共享单车到共享汽车,从共享充电宝到共享雨伞,从共享衣服到共享玩具……近两年,分享经济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不可否认,以“不转移所有权,让更多人享受使用权”为特点的共享模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但与之相伴的,不少人在“共享”的同时,个人信息也不知不觉地被“共享”了出去。一时间,个人信息泄露的隐患和风险也成了分享经济蓬勃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与此同时,不少产业也打着假分享的名义,宣传、融资,不断地增大存量,很容易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那么,分享经济如何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如何防止无序发展和制造新的过剩?这些都是当下分享经济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个人信息不可“共享”
上个月,经朋友介绍,董莹在某玩具租赁网站给今年刚满1岁的儿子租了一辆费雪的学步车。“原价799元的玩具,现在只要每天付7元就可以轻松享受,而且等儿子真的会走路后,这个学步车就不需要了。”董莹的回答很直接,也有道理。
不过,就在董莹还沉浸在自己的明智之举时,她的手机突然变得很忙。“要不要买教育基金、考虑不考虑买儿童保险、幼儿英语有兴趣吗……每天至少要接到三五个推销电话,垃圾短信也从没断过。”董莹怀疑是不是玩具租赁网站出卖了她的信息,不过打电话给客服投诉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只能“以后再也不占这样的便宜了”。
看过很多个人信息泄漏新闻的刘涛,似乎经验比董莹更丰富。“上周末和家人一起外出吃饭,发现手机就剩5%的电量,眼看着手机支付、导航等功能全部面临瘫痪。”刘涛坦言,就在这时,他发现贴心的餐厅收银台旁边摆着“共享充电宝”,扫描二维码注册交付押金后就能使用,1小时内还免费。不过,谨慎的刘涛并没有享受这个便利,而是选择到附近的数码店买了一个全新的充电宝。
“面对共享充电宝的便利,消费者还是谨慎点好。”在北京从事互联网工作的程序员曹宝金就表示,那种公共充电桩本质上就是一台电脑,有内置的集成电路板、芯片,并且靠程序运行,“有程序的地方就会有人,有电脑的地方就会有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