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自贸区挂牌之日起,这座服务大厅就开始运转。为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路”,大厅一起步便试行“一口受理、网上推送、并联审批办事、统一发证”,建立了涵盖各个相关办事机构的网上服务平台,给园区企业提供最大便利。得益于这样的制度创新,王连凤和同事们见证了园区企业的“井喷式增长”——外高桥保税区1993年设立,20年入驻企业8000家。自贸区成立仅五个半月,就追平了“8000”这个纪录。
自贸区是什么?是国家试验田,不是地方自留地;是制度创新高地,不是政策优惠洼地;是苗圃,不是盆景。共识在多年先行先试中逐渐凝聚:制度创新是自贸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这片“试验田”丰收增产的秘密武器。因此,总书记对于上海自贸区这个“先行者中的先行者”一再提出要求:制度创新,经验推广,模式复制。
“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的116项行政许可事项,外商投资备案管理等37项投资领域改革措施,先进区后报关、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等34项贸易便利化改革措施,跨境融资、利率市场化等23项金融制度创新改革成果……4年来,上海的一批制度创新因地制宜地得到了推广和复制。”朱民一一盘点。
“大胆放、有效管、提升服务水平”,这是平潭综合实验区行政审批局党组书记、局长卓华彬引以为豪的平潭行政体制改革总思路,支撑每一项的都是制度创新。
“例如,大胆放,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面,我们在原来三证合一的基础上,率先实施了虚拟地址登记制度,企业不一定要有固定经营场所,用邮箱、手机等联系方式也可以登记;有效管,通过实行智能监控、建设诚信监管体系,实施‘数字公民精准画像’,为公民进行诚信评级;提升服务水平,通过多种举措改善服务、提升获得感。”
台商陈孟邦就是这些创新制度的受益者。2016年3月,他在平潭自贸片区投资创办半导体技术公司——宗仁科技(平潭)有限公司,并以知识产权、股份为质押,向中国银行平潭支行申请100万元人民币贷款。令他欣喜的是,因为自贸区首创的两岸征信查询系统使银行顺利查询到他的信用报告,贷款很快就批下来了。截至2016年年底,该系统已查询台商信用报告69笔,推动发放贷款4173万元。
在福建省公布的福建自贸区第11批30项创新举措中,平潭片区的创新有11项,4项属于全国首创。自获批至今,平潭片区已累计推出126项创新举措,其中属全国首创的有55项,数量居全省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