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落到地方,地方开始发挥积极性。现在想想不可思议,但当时确实是很大一块不良贷款是地方官员借钱不还造成的。地方政府抓清欠,然后用土地、公园等资产进行置换,再加上财政支持和存款支持,这样就把濒临死亡的农信社给盘活了。”张承惠向记者讲述道。
“这5年,一些省联社在改制过程中实行全省农信社‘好带坏’的模式。如果用纯商业化模式,企业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谁来解决这些遗留问题?但互相帮助的方法却起到了实质性作用。这说明省联社在宏观层面的协调带动工作发挥了很大的‘正能量’。”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对于省联社所做的工作也予以肯定。
此后,省联社从清收不良、增资扩股等多方面入手,帮助农信社改造,开始渐渐发挥作用。
由此,省联社的存在必要性越来越得到认同。特别是2013年以来的这5年,面对资产规模小到几千亿元,大到几万亿元、十几万亿的竞争对手,正在抛开历史包袱的农信社,在资产规模、产品创新、经营理念、利率定价、风险管控等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存款保险制度出台和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后,农信社各项业务发展开始趋缓。
“增强省联社资金运营和调剂职能,通过管理优势和网络优势,集中全省资金形成规模优势,提高农信机构富余资金利用率,实现收益最大化。同时通过调剂资金余缺,有效避免流动性风险的发生。”陕西农信一位负责人表示。
同样地,省联社作为“大平台”,在人才培训以及技术支持上所提供的服务也为各个“小法人”提高了效率并降低了成本。这5年来,浙江、安徽、广东、江西等省联社纷纷着手打造农村电商等平台以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就是一例。
“强势、强大、强有力”,多年过后,省联社留给业界这样的印象。但其浓厚的行政干预色彩,又令其饱受诟病和质疑。这5年,有关省联社的存在到底有没有必要的讨论也开始甚嚣尘上。省联社向何处去?这是一个必须尽快给予回答的现实问题。
“去行政化”正在进行时
省联社陪伴基层农信社度过了一段改革的非常时期,可以说功不可没。但随着越来越多农信社改制成为农商银行,其与省联社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县市级农商银行与省联社并存的模式中,省联社的角色,特别是对于农商银行的董、监、高提名权的合理性,在农信社系统内外一直存在较大分歧。自2003年以来,省联社按照国务院提出的“管理、指导、协调、服务”八字职能履职。“省联社既然有这样的责任,在管理权方面有诉求,也在情理之中。此外省联社提供服务,进行协调,确实也有一定成本。”河南省联社主任陈益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