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积极融入,另一方也积极接纳。
而在拉萨北京实验小学,校长冯兴娟被援藏教师们亲切地称为“冯姐”。
“冯兴娟亲切、公正,6年的时间让实验小学有一个巨大的飞跃,在学校实行集团化办学改革,将学校规模扩大到三个校区,而且保证了汉藏教师队伍稳定、团结,充分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办学在自治区小学中长期保持前列。”援藏教师、南开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魏小东对冯兴娟很是佩服。
而冯兴娟回报给援藏团队的,除了关心关爱之外,还有信任和放权。
“按照援藏团队现有的职务及能力结构,在管理层、各校区、年级段、学科组全面覆盖,逐级提请魏小东、祖凤国两位同志担任实验小学副校长,分别负责两个校区;聘任吴世彬等4位援藏教师担任教务处、教研室、少先队、艺体组等部门主要职务,促成全体援藏人才多方位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冯兴娟看来,只有亲密无间的沟通和共事,才能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认识共鸣和行动默契。
融合是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建立内地与西藏教育资源联结的纽带,是为了更快更好地提升西藏基础教育质量。
随着湖北教育援藏团队工作的展开,山南一高有了第一个自己的“科研中心”,开设了第一个教育“香曲讲坛”,建立了第一个自己的“社团中心”,组建了山南乃至西藏第一支“校园舞蹈拉拉操队”……
在山南三高校党总支书记普布次仁看来,援藏教师们特别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
“学校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得到了西藏多级领导和百姓的认可,这不是徒有虚名,学校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音体美专业生的培养,联校模式、联校班的创办等,都是深入人心的举措,是极接地气又极富创造力的做法。”普布次仁说。
在西藏教育中,文明、卫生一直是关键词。
“明亮优雅的教室、宿舍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傅欣来到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后,在硬件设施上,积极争取以每年投入不低于3500万元的规模,进行现代学校建设:实现全校网络全覆盖,全面开展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寝室标准化建设,打造一间物联网教室,让西藏的孩子接触到未来教室、未来课堂,提高个人素养。
而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为充分利用好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该校主动与北京师范大学京西分校合作,每年从高一年级选派35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到京西分校就读,完成三年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