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时间很短,援助教师可以带一届学生,但对日喀则市教育的边际效益很小。教育质量提高,教师是核心。我们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重心,通过建章立制,为西藏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傅欣说。
而在山南一高,面对“血淋淋”的现实,如何“精准援藏、科学援藏”成了王与雄最关注的问题,“两摸底”成了当务之急。
“一是摸准受援方山南一高的校情,解决需要援什么的问题,使我们的援藏工作接地气。二是要摸准援助方湖北省教育援藏工作队的情况,解决能够援什么的问题,使我们的援藏工作更有底气。”王与雄说。
经过一年多的援藏实践,湖北省援藏团队最终确定了从融合力、研究力、管理力、指导力、示范力、服务力等6个方面提升教育援藏能力,实践精准援藏,成就湖北—西藏两地共同的教育梦想。
“教育援藏是场足球赛”
800名教师管理人员,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学科,要在1—3年时间里出成绩,谈何容易。
翻看教师们的简历,湖北省教育援藏团队有50名教师,分别来自湖北省15市43所高中、1个职业高中和1个教研所。拉萨北京实验小学的援助学校有12所,来自全国6个省份:北京有清华、北大等4所附属小学;天津有天大、南开2所附属小学;东北有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湖北有武大、华科大等3所附属小学。
在教师的年龄构成上,湖南省45名援藏教师平均年龄40岁;上海市援藏教师平均年龄36岁,最小的27岁,最大的62岁;在群体性格上,上海人精细、北京人大气、湖南人霸蛮、山东人敦厚……
“援藏教师团队来自各个市县区、各个科目、各个年龄段。团队内部不熟悉,而且与本地教师之间也存在着陌生感。融合是第一位的,急不得,也不能急。”王与雄很清楚,团队内部、团队间的融合比迅速出成绩更关键,有了战友情、团队情,“成绩才会慢慢显现”。
傅欣也考虑到了教师融合问题。
因而,在制度设计上,对教学和管理岗位实行“一岗双任”,尤其是科研处主任、教务处主任、教研组长等关键岗位,由本地教师和援藏教师共同担任。
“一对一负责、一起工作,既保证了每一项工作都可以尽快推行,也保证了教师之间的交流融合。”傅欣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他把组团式教育援藏比喻成一场足球赛,“上海援藏队伍负责教学、教研、管理等基础工作,而把毕业班的担子压到本地教师身上,把最后的临门一脚,成绩、荣誉留给本地教师。”在傅欣看来,这也是两地能迅速融合、迅速开展工作并取得成绩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