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成功的两个项目之一,新北社区的菜店,也是因为征求了居民意见才得以建起来的“副产品”。厉敏介绍,新北社区疏解整治出来的空房为380平方米,原本立项时只说要建养老驿站,办老年餐桌。征集意见时居民们表示特别满意,也有人反映买菜有难度,能不能一并解决。“我们这才从380平方米中拨出80平方米,建了个标准化的菜店,剩下的300平方米建养老驿站。”
新北社区菜店从5月起开始经营,需求量极大,小小一家店如今每天营业额都在一万元以上,连经营者都直呼没想到。“充分征求民意,我们才能在做养老驿站的基础上发掘出菜店这个成功的‘副产品’。”厉敏笑言,“按居民需求去做,结果一定是对的。”
4次居民议事会
推进打造社区专属“公益单车”
除了让居民表达赞同或反对,遇到新生事物时,充分依靠大伙儿的智慧,可能会更有效率地推进社区工作。
数月前,为了解决“僵尸单车”问题,同时给居民出行提供方便,首都机场街道南平里社区着手打造社区专属的“公益单车”。兑换收集居民闲置单车,组织志愿者维修喷漆,制定借还车相关条款……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其中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居民和社区工作者共同的思索。
“我们总共开了4次会,第一次在今年5月,主要就‘清理了僵尸单车后下一步怎么做’征集居民意见。”南平里社区居委会主任张蕊回忆,受共享单车启发,加之因距离所限,在市区已是一片火热的共享单车尚未充分“蔓延”到机场生活区,大伙儿就提议将清出来的闲置单车改为居民可以免费借用的公益单车。
大方向敲定后,接下来几次会议便围绕旧车怎么修理翻新、借还车章程如何制定展开,每次参会的居民代表都在三四十人左右,以老年人为主。“张蕊介绍,这些老人热心又细致,讨论“修理翻新”那次会上,就有不少退休前做飞机维护工作的大爷自愿报名义务劳动。
围绕规章制度的讨论则更加热烈,居委会先拟就了一份办理借车卡时需要签订的“借用服务协议书”草案,发放给居民代表。“大爷大妈考虑得可周到了!”张蕊感慨,比如借车人的年龄,居委会按通行标准设置为“12周岁至65周岁”,但有居民代表反映,65周岁至75周岁之间身体好的老人也可以骑,应该放宽上限。至于下限,定为18周岁比较好——毕竟公益单车由二手车改制,出于安全考虑,最好不让孩子骑。
此外,居民代表还建议办卡人留一个紧急联系人的电话,如果没有按时还车,可以通过联系人了解相关情况;每次借还车时,负责管理的志愿者要检查自行车状况,有问题就及时找人来修……“这些都是我们没想到的,最后按照居民意愿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张蕊坦言,打造社区单车很大程度上倚赖于居民的群策群力。“我们只是引导和辅助,真正推动实施的是居民。”
主笔:魏婧 插图:宋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