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近年来一些被曝光的“挂证”牟利案例,可以看到这一行为对挂靠的公司和职业资格证书持有者来说都是“双赢”:挂靠的公司因此满足了人员资格的要求,顺利通过审查保级,同时还节省了人力成本;职业资格证书持有者则让职业资格以另一种方式变现,在网络上的“挂证价格一览表”上,注册建筑师的价格是每两年10万元~12万元,其他各种职业资格也价格不菲。看起来皆大欢喜,但在这种“你好我好”的不法交易行为中,受害的则是整个社会——一些公司证到人不到,所宣称的资格、提供的产品、负责的项目根本难以保证质量;甚至有的公司因此降低了生产运营成本,对整个行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影响。
今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将治理‘挂证’乱象作为推动‘放管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市场经济学的观点,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很多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一种行业需求,其本身并没有“对”“错”等属性,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在短期内无法增加人才总量供给的情况下,改革企业管理模式是一种减少“挂证”需求的有效措施;同时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企业进行审查评级不仅要看证,更要看人,要实行常态、动态监管,一经发现“挂证”行为,就应该施以严惩,以儆效尤。
其实,当前我国社保还未实现全国联网正是“挂证”乱象所钻的最大空子,很多“挂证”的中介网站也毫不避讳地提到这一点。所以,推进信息互联互通应该成为当前遏制“挂证”行为的又一举措。在信息时代,关键是要有“互联网+现代政务”的公平开放心态,推动形成法制化、公开化的发展软环境,让“挂证”乱象无处藏身,这是“放管服”改革的要求,也是企业和群众的共同企盼。
创新平台是题中要义
易晖
昨日《云南日报》报道,今年入夏以来,受连续降雨影响,安宁市禄脿街道办事处艾家营村委会种植的2300吨葡萄面临销售困境。在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支持帮助下,滇中新区报、云南网联合禄脿街道办事处发起公益助农活动,帮助农户寻找销路,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我看来,禄脿葡萄能够走出销售困境,得益于“放管服”改革的成效。
“放管服”改革简单说来就是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进行有机结合,达到提高政府效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改革是否到位,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它能否创新管理和高效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以禄脿来说,自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种植鲜食葡萄,葡萄产业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当地市场主体显示出一定的活力和创新能力,看来在“放”的方面没有大问题。但市场经济并非只是将市场的事推给市场来决定那么简单,农户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把握市场的能力、精品化种植的能力毕竟有限,如果当地政府对“市场的事”只放不管,那么当产业面临困境时,受影响的就不仅是经营户,地方财政也会受到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