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执法环节,要堵住漏洞,又要自我革命;在监管领域,既要解决老大难问题,也要跟上新兴业态的发展。做好放管结合这道题不容易,考验着改革的勇气和智慧。
从问题出发击破痛点
龙敏飞
自从政府部门推进“放管服”工作以来,笔者也是一名实实在在的受益者。比如,笔者作为一名外地在昆工作的“昆漂”,护照、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等证件,都是在昆明办理的。这若是在以前,则是难以想象的。事实上,笔者办理证件的便利,不过是推进“放管服”工作的利好之一。在各行各业,都不难发现类似的正面例子。
据《人民日报》的报道显示,最近4年多来,国务院部门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提前两年完成削减1/3的任务,非行政许可审批成为历史;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目录清单共取消269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清单共取消320项;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削减比例达到70%以上。这样的数据,足以见证有关部门在推进“放管服”工作中的诚意与决心。
不过,正如许多分析所言,推进“放管服”工作取得的成效不仅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从频见报端的新闻中不难发现,很多地方反映了“放管服”改革中遇到的不少问题,比如,一些简政放权政策落实不同步、不协调,信息数据不共享、不互通,反复提交、重复跑腿等现象仍然客观存在。此外,还有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存在教条主义的做法,导致一些奇葩证明不断,比如最近很火的“证明自己是女性”的事情,这些都足见推进“放管服”还有许多细化的工作要去做。
这就是说,各地在推进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取得了什么成绩,还要看面临什么样问题。而且,更要注重推进“放管服”的实际成效,而不能沉醉于不错的数字政绩。比如,虽然简政放权了,但老百姓还有什么诉求没有满足,还有哪些程序可以继续简化……这些细节上的工作,更加需要做好。甚至可以说,相比起宏大的数字,这些细节上的工作,或许更能赢得民心。
因而,推进“放管服”工作应该更加注重细节,注重百姓的感受与体验,以问题为导向去做好相关工作,解决痛点和症结。唯此,才能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便利,也才能有更多的获得感。
治乱需打通信息壁垒
余国鹏
“挂证”一词,笔者最先还是从一个网络社区上接触到的,当时有网友询问是否有人持有执业三年以上的律师资格证,可以挂到一个新成立的律师事务所名下,律所承担“年检费和律师执业保险费”。事实上,随便在网上搜索一下就会发现,“挂证”这一行为并不少见。规范“挂证”乱象,势必要铲除其生长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