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代表未来发展的方向。目前虽然体量较小,我们还是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方向,制定新行业战略规划,开放新产业进入门槛,切实支持和发展技术密集、知识密集、高附加值、高加工度的新兴战略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近些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加快,制造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产业从1978年47.6%下降为2016年39.8%,第三产业从24.5%上升为52.8%。与此同时,近年来也出现一些模糊认识。有观点认为,我国已基本完成工业化,未来主要靠服务业带动,甚至还将化解过剩产能、治理环境污染误读为“去工业化”。
从历史上看,制造业比重逐步降低是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必然趋势,但并不意味着制造业地位下降。一些发展中国家就是因为过早放弃了对制造业的坚持,结果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些发达国家也是因为制造业空心化,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推动世界制造业格局“大洗牌”,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制定出台促进制造业发展的举措。我国制造业发展不仅承受发达国家的技术领先压力,还面临新兴国家和地区的追赶压力。
制造业是服务业的基础和市场,生产性服务业更是制造业的延伸和扩展。我们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但一定要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为目的。
第五,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以上,超过美国。尽管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总额快速增长,但更多资金是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大量流动性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没有解决,资金“嫌实爱虚”“薄实厚虚”“脱实入虚”加剧,金融与实体经济出现严重失衡。
对于一个大国来说,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是不会长久的。无论金融业还是金融市场,无论金融改革还是金融发展,都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从长远考虑,需要积极推动金融改革。要加快发展民营银行、普惠金融和多业态中小微金融组织,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体系,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吸引全社会的沉淀资本通过股票、债券、票据、金融衍生品进入实体经济。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起资金流动性风险与投资回报之间相匹配的有效机制,畅通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的管道。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健全债券市场,不断完善保险市场,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试点,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全面清理金融自我服务业务,限制金融机构自营衍生品交易,加快清理金融服务中过高收费项目,严厉打击资本炒作和各种金融投机行为,主动挤出金融泡沫。推动行业收益率再平衡,缩小行业间收益差距,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更多地向实体经济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