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伐之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每年森林增长潜力在1500万立方米以上。”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转型中的林区,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双增长,分别达3.73亿亩、14.84亿立方米,成为一个巨大的绿色宝库。
“红线”之内,保护草原已成牧民自觉。“牧民越来越懂得草原是赖以生存的家园,都自愿减少养殖数量,调整结构。你看,现在全镇的草场质量都越来越高了。”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书记额日木图说。
一株草串起的生态建设链条
保护和发展同频共振
循着一株草,来到绿草如茵的阿鲁科尔沁旗南部。空中俯瞰,一个个巨大的绿色圆盖,遍布千里沃野,那是苜蓿草场。
“2011年以来,在这张图上,人工草地每年都以不低于20万亩的速度扩大,到去年底已达107万亩。”指着墙上的卫星航拍图,阿旗农牧局局长尼玛仁钦一脸兴奋。
今年大旱,行走内蒙古,常见草黄沙露。进入这个基地,却浓绿如海,沁人心脾。
“这草叫紫花苜蓿,只需用科学方法,节水灌溉种植,便能长活。我家种了苜蓿后,自家的牛羊也能吃饱了,不用担心干旱。”58岁的牧民呼日勒巴特尔说,“关键是环境变好了,过去这风一吹就是漫天黄沙,老鼠蝗虫乱窜,现在都能看到猫头鹰了。”
一株小小的紫花苜蓿,带来的不仅是生态效应,更有看得见的真金白银。草业基地一角,高高垒起一垛垛草捆。田丰牧草合作社理事长张海军说,苜蓿每年收割3至4茬,一亩地生产干草700公斤,一吨干草捆能卖1600元。按此计算,全旗107万亩草业基地,可实现年产值19亿元以上。
草产业迅猛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蓬勃兴起。一批专门从事播种、收割、打捆、加工等一条龙服务的机械合作社悄然而生,一批满足草业种植的有机肥生产基地建成投产,草业观光旅游业也红火起来……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悄然亮出“中国草都”名片的阿鲁科尔沁旗,生动演绎了内蒙古保护和发展同频共振的生态文明建设内在逻辑。
“就生态抓生态,效果不明显。”担任通辽市生态办主任多年的马琢说,“政府要的是‘被子’(植被),百姓要的是‘票子’,两者怎样统一?要跳出生态抓生态,做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
视绿色为底色和价值的内蒙古干部群众深知,要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还必须摒弃过去资源依赖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在坚守生态红线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