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条追星链条上,更是滋生了一批职业粉丝。
据了解,一些经纪公司为自家艺人花钱找职业化粉丝头目,煽动普通粉丝关注簇拥。有些经纪公司还会养“黑粉”,专门诽谤、攻击竞争对手的艺人。曾有媒体爆料,娱乐圈有的职业“黑粉”月收入可达几十万元。
狂热粉丝背后的资本逐利
不久前,在TFboys南京四周年演唱会上,当地公安机关抓获了50多名黄牛,查处了100多张假票,售价都被炒到了票面值的5倍左右,其中有380元的假黄牛票被炒到3000元。真票同样价格疯涨,1880元的内场票被炒到了4600元。
粉丝们不惜挥金如土,这让不少商家看到了商机,想方设法捆绑攫取“偶像商业价值”。例如,一名艺人的生日礼包在某公司网店预售,3000份商品不到1秒就被一抢而空,公司秒赚30万元,还有大量粉丝要求加量生产销售。
一些认准粉丝经济潜力的经纪公司,通过不断创新概念和游戏模式,诱导粉丝们无条件烧钱。例如,购买了日本48Group运营模式的中国本土化大型女子偶像团体SNH48,将偶像养成概念引入国内,即偶像通过粉丝的支持来培养,每次选拔赛都吸引众多粉丝目光,总决选收入过亿,可谓赚得盆满钵满。
在SNH48的粉丝群里,运营方一度按照消费金额划分粉丝等级:消费满3000元、8000元、2万元、6万元和12万元,会在官方活动中有不同的优惠待遇。SNH48等新偶像团体还推出了“握手券”,一张券能与偶像握手交流约十秒钟,随EP或专辑随机赠送。有粉丝为了获得“握手券”成箱地购买专辑。
一时间,粉丝成为各方攫取利益的“福地”,其带来的溢价效果也促使明星IP效应形成,激发变现能力增值甚至翻倍,进一步导致市场对明星资源的极度追捧。一些影视公司将大IP和当红流量小生作为拍摄选角的首要条件。一些“小鲜肉”动辄片酬过亿,整部电影的制作费和宣发费仅够支付主演片酬,严重影响影片质量。毕竟,高热度不能代表高质量,也未必能起到文艺引导作用。热炒IP和“小鲜肉小花”的背后,往往是故事的单薄和深层文化价值的衰落。
“虚拟亲密关系”下的现实虚无
追星并不是这个时代的特有产物。从古代的潘安、宋玉,到近代的周璇、阮玲玉,都曾拥有大批粉丝,引起当时社会的瞩目。而时下传播业火速发展,自媒体的普及使“人人都有麦克风”,过去多为个人化的追星行为,更加容易通过网络媒介找到群体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