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环溪村、黄公望村这样的村落之所以能成为“网红”,历史文化遗产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先天的历史、人文资源,怎么办?富阳区洞桥镇文村“另辟蹊径”,找到了出路。
在2015年前,在浙江山区不计其数的农村中,文村名不见经传,沉默而又普通。
文村新民居工程之所以能走红网络,与其项目负责人、中国首位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中国美院教授王澍脱不了关系。这个奖,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
2012年,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后,富阳区就开始力邀他为当地设计项目。想要“挑战建筑界最难的领域——农居房”的王澍,便选择了文村。
在王澍的设计中,“拆新保旧”是开始最让村民费解的。首期试点区块需要拆迁12户新房,村民郎根强建于2003年的房子便位列其中。“听说过‘拆旧建新’的,没听过还有‘拆新保旧’的。”郎根强有点想不通。
原来,王澍要做的,就是要让村民找回古村的感觉。这种理念与实践,也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走进文村,河山溪对岸24栋民居临水而建、一字排开、古朴庄重。房屋整体呈现灰、黄、白三色基调。灰色的墙面是当地的杭灰石,采用本地“石头打墙”工艺;黄色的夯泥墙,取材于当地的黄色黏土,经过水洗、粉碎、筛选等传统工艺,“夯出来的墙头更加坚韧、光滑和透气”;部分墙面仍采用传统的白色石灰。在后山青黛色的背景下,整个村落近看整洁大气,远望充满张力。
如今,搬进新居的郎根强已然尝到了甜头。虽然房子外观古朴,内部设计却很现代宜居,“来我们这儿参观的人特别多”。
从规划设计到项目落地,仅仅三年时间,文村“名人加持”一朝成名。除了王澍,这也与当地政府开放灵活的理念不可分割。
浙江美丽乡村经济文化研究院王国灿表示,像文村一样,因为自身历史文化底蕴不算丰厚,那就要“先天不足后天补”。“补”可以是“蹭名人”“蹭热点”,也可以自己“讲故事”“造热点”。用文化元素为新农村建设注入灵魂,都是有益的探索。
可复制的网红??
规划设计要能传承文脉
当然,“网红”虽好,却不常有。“网红村”的出现,有因缘际会,也有后天努力。重要的是,如何总结“网红村”可借鉴、可推广的模式、经验,并将之复制到千千万万的新农村建设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