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中卫8月23日消息(记者刘飞 郭长江)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宁夏中卫沙坡头地处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这里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曾不足1%,被称为“死亡之海”。上世纪50年代初,包兰铁路要从这里翻越流动沙丘。100多名专家学者奔赴沙坡头,和中卫人一道开始挑战“沙魔”,寻找有效阵型。
“寸草遮丈风”。1米乘1米的草方格魔方拼接成网,将流动沙丘锁住。沙丘停止了入侵的脚步,研究仍在前进。
一批批研究者,每年守着实验田,盯着时钟记录变化,深入沙漠观察、采样,把脉自然。
这个夏天,大多数日子,胡宜刚都待在宁夏中卫沙坡头,他是中科院沙漠研究试验国家站助理研究员,“通上氧气通上泵,让它进行快速地阔繁。它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如果进入大田,还要进行抗旱性训练……”
阳光已经照进实验室,但室内的灯却开着。按照试验要求,早6点到晚8点,某项试验样品需要开灯光照,温度25摄氏度。
沙坡头站以“草方格”治沙闻名。麦草排列起的方阵,把流动的沙丘钉住。
如今,经过长时间的野外观测和试验,站里的研究团队发现草方格沙障里出现的生物土壤结皮能够将流沙 “盖住”,就像铺了一层地毯,固沙效果明显。但是,形成结皮需要至少五年以上的时间,“防风沙的效果,它不会起沙是什么原因?我们就想控制。各种技术试验,到底能不能行。这个方向、想法已经很久了,2000年前就应该有了(这个想法),但是苦于技术难题很难突破。”
相关研究团队从藻类、地衣、藓类结皮中提取最适合结皮的微生物和藻类,在实验室内人工培养,把它们制成释剂,喷洒在草方格沙障内的沙子上,以形成土壤结皮。如今,他们已经在沙坡头站的实验地里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试验,“这种结皮它有一种休眠的特性,它可能在很长时间内不会死亡,遇到水分条件好,它就开始繁殖了。目前,李新荣站长给它定性的是,它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流沙上直接撒上去,不行的。得固定、植物种上,再喷一下,综合防治的一个辅助手段。应用前景很广泛,对于国家方面的各种环境的生态治理诸如此类的,以及一些受损的矿区、干旱区受损生态系统的治理,水土流失的治理,会有一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