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绍忠院士(右二)向外国专家介绍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情况。石羊河实验站提供
本报记者秦娜
7月底,骄阳似火。
位于武威市凉州区金河镇王景寨村的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热浪涌动。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为带头人的科研团队正在这里举办一场“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训班。
会议室里,挤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农技人员、种植户。台上院士讲得生动,台下老乡们听得仔细。
对于这里的种植户来说,康绍忠早就是老朋友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康绍忠带领团队扎根石羊河流域,开展农业与生态节水系列研究。于他而言,武威早已是第二故乡,这里的老百姓亦是乡亲。
时至今日,康绍忠和团队依旧在为实现“留住每一滴水”的目标而努力,依旧在用汗水书写着石羊河节水研究的故事。
一
一切都要从缺水说起。
石羊河流域是甘肃三大内陆河流域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人口最密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的地区。因此,这里的人们对缺水的敏感程度比任何地方都强烈。
1995年,当时在西北农业大学任教的康绍忠,来到甘肃石羊河下游的青土湖一带考察。一到武威民勤,眼前的情景就给了康绍忠“当头一击”:土地龟裂、水干沙起,到处都在喊“渴”。在民勤东渠乡大号三社,因为没有水,很多人远走他乡,原来134口人的村子只剩下21口人。
经过考察,康绍忠发现水资源配置不合理,上中游灌溉面积无序扩大和不科学的农业用水浪费了大量水资源,导致下游水资源匮乏。康绍忠深深地意识到,农业科学用水在这里太重要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一个想法在康绍忠心中愈发坚定:必须要为这里做些事儿。
此后,康绍忠带领科研团队与武威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合作,结合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863”计划项目等,陆续开展了一些节水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随着项目的推进,康绍忠发现,这种只在点上的节水试验示范对于整个流域来说,发挥的作用太有限了,必须从全流域的尺度来考虑问题。
“流域里各种农作物、生态植被的需水过程是怎样的,有限的水资源应该如何配置,生态配水该占多少、农业配水又该占多少……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才能有的放矢,做到科学节水。”康绍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