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期”之辩
在周期股接连上涨之际,市场分析人士关于经济“新周期”的争论分外激烈。有观点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已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持不同意见者则认为,没有新周期,只有老故事。实际上,正是因为对经济“新周期”的判断存在分歧,才导致双方从基本面、政策面解释周期股走强的原因,以及预测周期股未来走势时产生了较大差异。
倡导经济“新周期”论的任泽平认为,对投资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库存周期和产能周期,一个产能周期的时间维度大约6至11年。当前的供给出清新周期是产能周期的第三个阶段,描述的是供给出清进入尾声、行业集中度提升、剩者为王、企业盈利改善、资产负债表修复、为新一轮产能扩张蓄积能量的状况。
任泽平认为,2012年到2016年,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产能过剩、需求低迷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大量弱势中小企业退出,落后产能淘汰,市场已自发开始出清。经过4年的出清后,叠加2016年以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保督查趋严,目前已进入到一个行业集中度提升、去产能接近尾声、剩者为王、强者更强的时代。在这一阶段,应该投资那些龙头企业,今年以来的周期股、消费和家电板块的白马股创出新高,都是遵循这一逻辑。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也认同经济“新周期”,但他认为,新周期并非开始于2017年初,而是2016年春季。“新周期”在内在微观动能上应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16年至2017年初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房地产投资”双动能,推动了2016年经济L形拐点已过、经济企稳走好;二是2017年的经济周期动能,由于全球发达经济体复苏态势明显,带动我国出口同比大幅回升。“市场的激辩不应该集中在是否开始了经济‘新周期’,而应该在经济‘新周期’未来将走向何方。”邓海清说。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则表示,无论是从短周期、中周期还是长周期的视角来看,当前都不是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起点。这些年来经济波动幅度越来越窄,社会结构日趋稳定,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波动幅度也开始收窄,并没有出现什么拐点。
李迅雷表示,“从‘新常态’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都是基于对我国经济所处发展阶段的客观判断,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产能过剩、资本过剩和供需结构、收入结构和产业结构等结构失衡问题。如果对这些长期问题视而不见,仅仅根据月度数据的短期变化来预测周期性拐点,无疑是用显微镜来研究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