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住房优惠措施,各地为了引进人才也是“痛下血本”——给钱。
厦门对引进的一流顶尖团队给予1000万元至1亿元资助;成都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国际顶尖人才(团队)最高1亿元的综合补助,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最高300万的资金资助;长沙提出未来5年将投入百亿以上资金,吸引储备100万人才;新引进到杭州工作的应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和归国留学人员,将有机会获得一次性发放的生活补贴2万至3万元……
针对各地不惜重金吸引人才的举措,许耀桐给出了建议:为了吸引人才并让人才保持一定活力,可以出台也应该出台吸引人才的筹码,但应该注意,不要为了争夺人才而不择手段或者漫天开价。“人才竞争不要有意去突出物质条件,要更多地展示单位的团队精神和文化内涵,让人才能够不断地在团队中获得成长,而不要使人才感觉在跟人民币称重量。”
北京吸引力为何下滑?
主流二线城市对人才充满了热情,但是能否让人才留下,争取人口净流入率的提高,才是这些城市人才竞争突破的关键。
猎聘大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全国人才净流入率最高的前10个城市中,排名第一的是杭州,其人才净流入率为11.52%;而北京仅排在第八名,为5%,低于很多主流二线城市。
在许耀桐看来,北京吸引力的下滑,一方面是由北上广近年落户难、房价高等因素所致,去不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当然选择去杭州、武汉等主流二线城市,由此导致这些主流二线城市的净流入率升高。“但仍有很多人挤破头也要留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就选择的梯度来说,当然是首选北上广深。”
杨宜勇则将北京的人才净流入率低归结为国家战略:“首先这是国家的战略。北京要治理‘大城市病’,在疏解人口的同时,也会触及一些人才流动,导致特大城市的人才要向大城市或者中等城市适当转移;另一方面,人才流向二线、三线城市可以优化国家人才配置,促进中、小城市更好地发展。不适合在北京发展可以去南京,南京待不下就到地级市,地级市待不下就到县里。这是人才的流动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