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张雨
近日,成都、南京等诸多城市连续“放大招”吸引人才,有给钱的、有给房的、有送户口的……优惠条件一个比一个多,不同的城市,同一个梦想——千方百计把优秀人才吸引到自己的地盘上。
这场“人才争夺战”引起了一些三、四线城市网友的恐慌。四川在线“问政四川”就冒出这样一个帖子,大意说一些二线城市吸引人才的政策出炉,大量人才蜂拥而至,处在城乡夹缝中的三、四线城市是不是更悲剧了?截至目前,该帖吸引了近6万的点击量,大量网友跟帖回应。
不得不说,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和一线城市相比,二线城市优势正在显现,机会多、选择多,既是创业者的高地,又是居家者的福地。人才,一线城市吸引一部分,二线城市又夺走一部分,三、四线城市岂非在这轮人才争夺战中只能是“零收获”?
但是,这种担心也要具体分析。假如人才只有一种,吸引力只有一样,全用一把尺子度量,三、四线城市自然比不过一、二线城市。但是,在专业越来越细分的社会里,人才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不同,需要的人才类别也不同。再者,特殊优惠政策,只是吸引人才留下的因素之一,而人才更看重的,是有没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和“成长空间”,城市的用人机制如何,自己未来发展的道路怎样……考虑到多种因素,三、四线城市并非只落下悲剧。
人才的需求是分层级的,当落户、安家等基本需求满足得差不多时,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就变得尤其迫切。从这个意义上说,让人才把自身发展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有大展身手的舞台,才是吸引并留住人才的充分条件。当年阿里巴巴,为什么没有选择落户北京、上海?马云有自己的一套说法,他说当时的北京,更喜欢国有企业;上海,更青睐跨国企业,而杭州这座城市,十分鼓励创新创业。在马云眼中,杭州愿意以创新引领发展,它尊重创业人才,也聚集了大量创业人才。现在看来,选择杭州,是城市和阿里巴巴实现了双赢。
当一座城市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才有可能建起城市与人才之间相对稳定的共荣共生关系。如今,我省正大力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就是为了打造各具特色和支撑的区域经济板块,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各市州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历史条件、竞争环境、资源禀赋,合理确定区域发展战略,创造当地所需人才的用武之地,以此吸引所需英才前来共谋发展。
当前,我省三、四线城市,正在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制度红利;大力简政放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大特色产业,增强对特殊人才的吸引力……这些独特的发展前景也能形成一种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用多元化产业增加人才的选择机会,用公正高效的行政能力减轻人才的公平忧虑,让“供需对路”的人才真正有获得感,三、四线城市,吸引人才或许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