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风沙的搏斗中,适合内蒙古自然条件和气候特征的抗旱造林系列技术、干旱区节水造林技术和植物再生沙障治沙技术应运而生。在沙区,以治理沙化土地为重点,“封、飞、造”相结合,以封育为主;在荒漠区,以保护原生植被为重点,封禁保护和人工治理相结合;在水土流失区,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在平原区,以平原绿化和农田防护林建设为重点,带、网、片相结合。这些高科技含量的治沙技术,无不让国内外专家刮目相看。
先进的治理模式,也会带来生产力的发展和环境的巨变。
以路治沙,是赤峰市翁牛特旗治沙的创举。通过多年的实践,该旗总结出“修穿沙公路、切割治理、带动治沙”的防沙治沙经验,先后开通了10条穿沙公路,总里程220.5公里,并围绕公路开展沙地综合治理面积180多万亩。网格化的穿沙公路,把沙区切割成了若干个治沙单元。人流、物流通过公路进入沙地深处,绿色则由公路两侧向外扩展。
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实施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支持境内林地采取多种方式有序流转,吸引了区内外30多家绿化企业、县内55个农民林业合作社参与工程建设,实现了由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的历史性巨变。
鄂尔多斯人则另辟蹊径,变“征服沙漠”为“善待自然”,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库布其模式”——科技带动企业发展、产业带动规模治沙、生态带动民生改善。如今,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静卧在城市的周边,创造了“沙不进、绿不退、人不迁”的奇迹。
通辽市在治理科尔沁沙地的同时,探索出一条“治沙+致富”和“生态+增收”的新路,在防沙治沙中积极发展林沙产业,变害为利,从简单的出售原沙逐步向精深加工转变,使沙产业成为通辽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赢的目标。
可以说,面对不断扩张的沙海,内蒙古各地独创妙招,依靠精准发力高效治沙,以飞播造林、穿沙公路、以水治沙等有效的治理模式,筑起“绿色长城”,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治沙道路。从大密度造林到量力而行,从“用力过猛”到“打蛇七寸”,治沙从粗放式逐步走向精细化。
人沙和谐谱写绿色传奇
9月,西靠腾格里沙漠的阿左旗巴彦浩特镇,一湾绿水映蓝天,轻风拂面秋意来。
“以往立春过后,扬沙天气和沙尘暴就会接踵而至。大风吹来,满天飞沙,30米外都看不清人,即使在室内,空气中的土腥味也令人窒息。而现在就算是刮大风,也很少能看到满天黄沙的景象。”从小生活在镇里的范晓钟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