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林业局副局长王新民说,阿拉善盟分布着巴丹吉林、乌兰布和、腾格里三大沙漠,经过多年的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人工造林,1200多万亩沙地已披上绿装。
驱车行驶在腾格里沙漠东缘的公路上,蓝天白云下放眼遥望,沙拐枣、花棒、白刺等沙生植物丛丛簇蔟,在风中摇曳,绵延起伏,筑起防沙固沙的屏障。
据阿拉善盟林业局监测和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多年生态建设,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形成了长250公里、宽3—10公里的阻沙带,沙丘高度平均降低了5—6米,实现了风沙从“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到“刮风不再起沙”的转变,有效阻挡了沙漠前移。植被由飞播前的5%—10%提高到30%—40%,沙拐枣、花棒等物种盖度和种类明显增多,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
在科尔沁沙地西缘,新修的图哈穿沙公路伸向沙漠腹地。两旁的黄柳、柠条长成1米多高,相互簇拥,一望无际。这里素有“八百里浩瀚沙海”之称,自2009年以来,翁牛特旗采取开通穿沙公路,进行切割治理的方式,先后开通了10条穿沙公路,总里程220.5公里,每年治沙以7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
“前些年一到春天,推门就是沙子,老房子也被沙子埋掉了。现在风沙越来越小了。”翁牛特旗乌兰敖都嘎查88岁的乌力吉指着自家白白的墙壁和干净的地砖说。
在内蒙古的沙区,一条条生态防护林带在沙海中不断延伸,就像是一条条绿色长廊,成为阻挡沙漠蔓延的分水岭,将沙漠从一个整体分成若干区域。肆虐的黄沙被拴在原地,昔日沙进人退的地方出现了人工绿洲。
如今,许多昔日退化的草原、荒秃的山岭、沙化的土地上葱笼叠翠,植被恢复的速度异乎寻常——生态建设以每年超过100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实现持续双增长,占全国净增面积的近十分之一,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03%。
不仅如此,荒漠植绿的战天斗地,已经凝聚成一股强劲的力量,引领人们进军沙漠戈壁,让那里变成了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聚宝盆”和“绿色银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从方兴未艾的戈壁农业、追风逐日的清洁能源到踏访大漠的探险旅游……自强不息的内蒙古人不断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道路,走出了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从“防沙治沙”守护生存防线到“管沙用沙”绿富同兴的历史性跨越,用执着和汗水在广袤大地上谱写着可歌可泣的绿色传奇。(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施佳丽)